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2版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23日
曹彦:西安缺少代表城市形象的艺术作品
曹彦:西安缺少代表城市形象的艺术作品

  12月10日,第十五届西安国际音乐节开幕,演出涵盖交响乐、歌剧、戏剧、音乐剧、民乐、世界音乐、爵士乐、独奏8大门类30场,与之配套的各类艺术讲座、沙龙、户外艺术活动等也密集展开。
  西安国际音乐节是继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艺术节之后中国第三个国际性艺术节,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道路上的一个标志性文化品牌。
  本期邀请西安国际音乐节品牌的打造者,西安音乐厅负责人、西安曲江爱乐艺术创作有限公司、西安交响乐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彦女士,畅谈西安高端舞台艺术发展状况。 

  城市需要聆听大师作品
    文化艺术报:曹总您好。据我们所知,您从事舞台艺术、尤其是音乐艺术的推广普及已经有20年了,能介绍一下您的经历吗?
    曹彦:我干这行20年,国际音乐节做了15年,西安音乐厅有7年。初入这一行的时候也没有什么远大理想,就是想做好东西,因为自己当初就是被好作品感动的,所以想把好作品带给大家。现在还记得1997年的时候马友友来西安演出,那时整个城市恐怕只有音乐学院的人知道马友友是谁,在人民剧院演出时,反音板都是我们自己做的。
  一座城市,究竟把什么样的作品呈现给老百姓,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我们出去买东西都会挑剔品质,那为什么做艺术就可以随随便便呢?所以我们必须聆听大师的作品,聆听优秀艺术家的演绎,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可以打动人的。现在社会上充斥着各种低劣的、庸俗的艺术作品。广场舞之类的东西不是不好,但那个是娱乐,艺术和娱乐不是一回事。 

    社会需要分清艺术和娱乐
    文化艺术报:怎样辨别艺术和娱乐?
    曹彦:这么说吧,交响乐、歌剧、芭蕾舞,这些是艺术;旅游秀、流行音乐、广场舞一概属于娱乐。纽约大都会剧院的芭蕾舞、歌剧是艺术,百老汇的舞台剧是娱乐;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图兰朵》是艺术,临潼的《长恨歌》、唐乐宫仿唐乐舞就是娱乐。
  文化艺术报:说起艺术,尤其是歌剧、交响乐之类的经典音乐艺术,很多人都会觉得非常有距离感,自己肯定不懂,然后就敬而远之了。那么普通人应该怎样欣赏这些艺术呢?
  曹彦:不久前白岩松来西安音乐厅开讲座,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音乐不需要懂,欣赏就好了。”高山美吗?大海美吗?我们懂它们吗?我们能欣赏它们吗?对于艺术的感知,对于美的感知,是流淌在每个人血液中的。觉得艺术需要“懂”,恰恰是被刻板的观念洗脑了。艺术不需要懂,享受就可以了。 

    音乐厅是城市的另一座图书馆
  文化艺术报: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西安音乐厅多年来一直是负债经营的。不排演还好,演出越多,亏损越大。是这样吗?
    曹彦:好作品的投入是非常大的。我们音乐厅只有一千多座,即使票卖光了也会亏钱。不过这里应该澄清一个概念:音乐厅也好、剧院也好,是公共文化设施,它和图书馆一样,政府花纳税人的钱盖起来,不是为了赚钱的。如果我们盖一座图书馆,里面不放好的作品让群众阅读,而是把场地租出去开会、办婚礼、开party,这样倒是可以赚钱了,但是不可笑吗?
  文化艺术报:音乐厅应该用来做什么工作?
  曹彦:西安音乐厅现在实行3个1/3原则:每年1/3国际的,1/3国内优秀的,1/3公益的。其实这是几乎全世界所有剧院都要实现的,预定明年开始运营的大剧院也会是这个标准。
  艺术是需要教育的,观众是需要培育和引导的,不能一味迎合,一味迎合的那是广场舞。音乐厅用纳税人的钱盖起来,它和图书馆一样,就是教育场所,必须承载教育功能。我们现在每年做很多公益活动,做巡演,做不要钱的讲堂,进校园,做很多快闪,马上我们还要进地铁,进写字楼,进企业讲课等等。其实全世界的音乐厅、剧院、图书馆,预算都是负值,负的这部分就需要政府补贴。
 
    让老百姓为艺术投票
  文化艺术报:政府应该怎样判断如何补贴?
    曹彦:很简单,让老百姓来评判。并不是什么都要赚钱的,不过也不是说所有赔钱的都是艺术。政府怎么判断一部戏该不该补?最直观的方法就是让老百姓用真金白银投票。一张票成本400,老百姓只掏200,剩下的一半政府补贴。这样也可以倒逼制作团队,做老百姓真心喜欢的东西。一部剧好不好,不是关着门自说自话就算数的,必须看老百姓肯不肯埋单。你要教育群众,要传达你的主流价值观,就必须拿出老百姓认可的好作品,拿出观众愿意买票进场的作品。我们是从来不送票的,这也是对自己和市场的一种检验。我们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也许不懂文化背景、不懂所谓音准,但他们知道什么样的艺术能打动自己,所以我们必须把每一个走进音乐厅的观众都作为专家来对待。 

    艺术改变城市未来
  文化艺术报:本届艺术节的主题是“艺术改变城市未来”,能请您具体解读一下吗?
  曹彦:一个城市的实力,表现出来的是它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源。文化艺术作品的水平是创新力的表现,而文化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氛围。文化氛围决定你在这座城市里,能不能去艺术馆看好的作品,能不能够接触到最优秀的文化,能不能和最优秀的人交流。比如现在非常多的年轻人选大学,怎么选?首先就要选城市,陕西的高校非常多,但是我们的文化氛围能不能吸引到优秀的年轻人,又能不能把他们留下来?
  说到底,我们做艺术引进,就是希望这座城市能够看到世界顶级的艺术,这是最基本的一件事。如果一个城市连一个能欣赏世界顶级艺术的场馆,没有具有世界水准的作品,这个城市得多可悲?如果老百姓不能进剧院欣赏真正的艺术,我们的文化会完蛋的。
 
  走向世界的前提是了解世界
    文化艺术报:西安音乐厅不仅引进了相当多的优秀作品,也在不断推出民族音乐作品。比如皮影、古筝、弦歌等,能请您就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谈谈吗?
  曹彦:我们现在倡导文化自信,其前提就是中国文化已经不是世界主流文化了。现在的客观事实是,西方的艺术、西方的文化是世界主流,所以拍个电影大片都要学好莱坞。中国没有艺术吗?我们的碗碗腔、我们的皮影,多美啊,但是它总普及不了。为什么?因为它们没有被转化为当代的世界语言。看看台湾云门、看看日本鬼太鼓,就可以发现,我们要保护传统文化,但在使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时候使用的必须是现代语言。
  我始终相信,艺术是有传承的,这种传承在我们的血液里,在我们的文化里,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谭盾的作品享誉世界,哪个人听了《卧虎藏龙》里的大提琴会认为它不是中国的艺术?所以我们要保护、要发展,就必须先开放,当我们了解了世界,我们的优秀艺术家走向世界,中国的文化自然也就走向世界了。 

  西安需要能让世界记住的音乐作品
  文化艺术报:您认为我们的城市需要什么样的艺术?
    曹彦:我们的目标是创作能够代表这座城市的艺术作品。那么首先就要问,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称之为“代表一座城市”?兵马俑,它是艺术,但它代表的是我们古老的文化,而不是今天的文化。今天我们说代表西安、代表陕西,你能想起哪些名字?是赵季平、陈忠实、贾平凹,是这些名字、这些人,他们所达到的高度,让你一听到他们的名字就本能地认可,他们能够代表这座城市的文化。目前,西安没有达到这种水准的音乐作品,我们希望未来能够创作出这样的作品。
 
  城市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
    文化艺术报:有具体的规划吗?
  曹彦:艺术是经济的产物,是上层建筑,它必然是和城市的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的。一家音乐厅、一座城市,它的艺术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引进好的艺术作品,第二步是制作好的作品,最后才是创作能够成为这座城市文化代表的杰出作品。
  第一步,引进。我们引进了卡雷拉斯、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英国国家剧院的高清放映,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市民、艺术家去了解世界顶级艺术的水准。艺术必须开放,你不了解世界艺术发展的状况,怎么能对标世界?怎么能走向世界?
  第二步,制作。近几年,歌剧我们做了《茶花女》《托斯卡》《费加罗的婚礼》,话剧做了《疯子》《我不是李白》等等。我们投资很多钱和世界顶级剧团合作,赔钱做。为什么?因为要了解世界,要锻炼队伍。
  什么样的城市是有文化的城市?仅仅是有作品吗?不是的。关键是人,人是活着的文化,我们必须有第一流的艺术家。如果连你的团队连做一个剧的结构体系、连人员配置都实现不了,凭什么做好作品?所以我一定要和世界最顶级的剧团合作,学习他们是怎么制作作品的。
  第三步,创作。创作一部作品并不难,难的是创作高品质的作品。这方面陕西还差得很远,首先最顶级的音乐、剧本我们都没有。当然各种创作的尝试都是值得肯定的,越做越好总是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和城市的经济文化水平一起提高。希望50年后,这座城市里的艺术团能够在中国、乃至世界数得上,能够创作出世界级的作品,能够创造出代表这座城市的作品。文化艺术报记者 倪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