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6版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09日
走出“书井”看大千世界
走出“书井”看大千世界
  女孩站在“书井”内手捧书本求知似渴的神情,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深海里。
  “书井”咖啡店内等待孩子下补习课的家长们
  咖啡馆内这座6.6米高、直径1.5米、重近4吨的“书井”贯穿两层楼,现场视觉效果绝对震撼。
  “书井”上开着一扇扇“窗户”,供客人一探井内场景。
  上万本书籍砌成的“书井”内,抬头仰望不禁有坐井观天之感。
  近日,西安一位陪读妈妈所搭建的一口近七米高的“书井”走红网络。当孩子们仍坐在厚厚书本堆砌的“书井”里,井外人也应警醒,孩子不能只被繁重的课业阻挡住看世界的视线,需跳出深井,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去读生活这本无字大书。 

  是深井 不是象牙塔
  12月6日,记者来到西安某重点中学附近一家叫“书井咖啡”的店。在店员的指引下,见到了这口爆红网络的约两层楼高的“书井”。
  “书井”高6.6米、直径1.5米。书籍多是附近大学收来的旧教辅资料。楼顶和井底都安装有一盏白炽灯,从顶端向下望,如砖头砌成的深井,人坐在里面有如坠入井底。而抬头仰望,好似被书塔罩住,无法脱身。据店主李女士介绍,有想法后,正好某高校图书馆改造,就买了1.7吨旧书。但搭到一半书不够了、又在西工大旁边的两个旧书店买了些,总共下来将近四吨。李女士说搭建的时候做了些力的分割,荷载也做过计算,书与书之间也有用胶水粘贴,如果不恶意破坏是不容易倒的。
  眼下,学习已然成了孩子的全部生活,各类功课负担使得孩子们成为读书的“奴隶”。往复循环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书籍的深井里,他们学习成绩再好,创新能力不足、发散思维匮乏,也只是坐井观天,无法自由行走于象牙塔里。  

  是孩子 不是“井底蛙”
  李女士称,起初并没想做成咖啡屋。孩子在附近补课,想着在旁边开家餐厅,可以照看孩子。由于房子一层就五米,角落有竖井的感觉。设计师赵海涛提出“搭建书井是想提醒孩子不要让繁重的课业阻挡他们看世界的视角。”知识有两面性,太多的思想束缚会把人变成井底之蛙,于是就把这些旧书搭成井。
  由于附近各类培训学校较多,开店三个月以来,顾客主要是学生和家长。李女士表示自己的初衷是学生和家长可以在此吃饭、休息。但现在已经和初衷背离了。“现在感觉特别忙,几乎没时间陪孩子。”她说,小孩成长没有复制性,很多家长不得不放弃很多事情,专门陪孩子。但实际家长、孩子都很累。一点点把井垒起来,把孩子垒进去,最后把孩子变成了井底之蛙。“我说别人的时候也是一本书一本书把孩子往里圈。但学习是一生的事,应该分阶段,到什么时候学什么,不要把全程的东西都塞给他,这样可能导致孩子厌学。每个家庭都希望孩子优秀,谁都不敢拿自己的孩子做试验品,所以只能随大流。”  

    要读书 不要“读死书”
  对于店,李女士表示以前没做过,现在会当成工作继续做下去,在给自己做事情的同时,顺便能给更多孩子和家长提供服务,也挺高兴。
  面对孩子课外补习这一普遍现象,李女士说:“现在听到最多的就是‘没办法’三个字。过多的补课对很多人是不公平的,补课收费高,经济负担是一方面。同时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有限,如果把陪读这个事放到人生的长度上来说,是不正常的。个人的改变可能没有太大的效果,但还是希望大家都来想这个事,都发声,引起社会注意,让大环境好点。只要有一点点改变,也算是改善。”
  孩子的教育培养,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努力让他学会感悟生活和扩散思维,而不是“读死书”“死读书”,最后把自己垒在深井里看不到井外宽阔的天地。这口“书井”不只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期许,更多的是对教育模式的反思。  文化艺术报记者  王斌/文 李明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