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3版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02日
书写曲艺文化的民族情怀
书写曲艺文化的民族情怀
  蒙古族好来宝、壮族迎客调、布朗弹唱、藏族扎年弹唱、白族大本曲、回族弦鼓说唱、壮族末伦、蒙古族陶力、苗鼓说唱、朝鲜族盘索里、布依八音坐唱、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它们来自不同的民族和地区,隶属于曲艺种类,化作历史文化碰撞与交流的产物,是得天独厚的地域文明锻造了多样的色彩和鲜明的性格,并最终使它们成为本民族历史浸染至深且极各具浓郁独特风味的奇葩,却无不印证着中华各少数民族曲艺的悠久、广博与灿烂。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柯琳正是基于这样文化背景下撰写出《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一书。本书将少数民族曲艺创作中如何处理文化传承关系作为首要任务,创作和表演不单是技术而是考验对文化的理解。
  谈及少数民族曲艺,人们脑海中不时会联想到长卷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眼前会浮现生动有趣,或幽默诙谐的演出场面。然而,由于历史的惯性和思锥定式的钳制,人们总是对少数民族曲艺投以“下里巴人”的眼光。一直以来,对少数民族曲艺缺乏理性的思考与抽象的论证。但是,中国少数民族曲艺毕竟是一门学问,对此理论的建构需要从头做起。正是基于这样的长远性考量,近日由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柯琳撰写的《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一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当我们翻开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文化史,都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背景研究中发现中国少数民族曲艺在整个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展现和深刻影响。布依族的八音坐唱、朝鲜族的盘索里、藏族甘南的格萨尔说唱、傣族的赞哈、侗族的琵琶歌等等,每个少数民族都会以独有的艺术展现形式来表达感情和展现生活。在国人的印象里,似乎每个少数民族群体都能歌善舞,但是少数民族族群所展现的歌与舞并不单单属于音乐和舞蹈的范畴,很大部分其实属于曲艺艺术形式。少数民族曲艺追溯其历史大都久远,且形式各异,种类包括说唱、歌唱、舞唱和杂艺等多种形式。但我国目前关于少数民族曲艺的研究并不是很充分,少数民族曲艺也远远不如汉族曲艺受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柯琳撰写的《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一书在今年5月份出版后就备受曲艺界关注。
  《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立足于少数民族曲艺,注重联系各民族的民风民俗、文化传统,对各曲种的历史沿革进行综合考察,并全面梳理其历史和现状,对其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些理论问题,展开系统的论述。在论证时采用立体的视角看待问题,以客观、公正、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各民族曲艺文化,少数民族的曲艺较汉族复杂,其说唱音乐之丰富,演唱内容之广泛,演唱阵容之庞大,参加者之众多是汉族曲艺不可比拟的。多元性文化概念的建立可以更好的推动民族曲艺的创作、表演和研究。增强民族“文化自觉”意识。通过对各少数民族的曲艺进行归纳和整理,一方面可以更好的认识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联系和区别,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对本民族曲艺文化的自觉意识。使民间艺术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找到自己合理的定位,使发展更合理,更符合传统文化发展的规律。
  《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作为中央民族大学目标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项目,首次将少数民族曲艺理论的构架进行建构,从多语系的角度对中国少数民族的曲艺进行分类说明,完善了中国曲艺史和少数民族文化史的研究内容。同时,作为第一本对中国少数民族曲艺分类、分层、分系统的多角度研究著作,着实填补了少数民族曲艺学术的空白,具有多元文化的研究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曲艺面临着如何继承各民族传统,如何走向世界的发展道路。这是新时期文艺工作者值得思考探索的一个问题,也是教育改革中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中华民族曲艺因其学科的发展要求,受社会学界中国文化史、文学史、艺术史等需要重新编写的呼声影响,由此而带来对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的许多新问題。如少数民族曲艺慨念、曲艺起源、流变、曲艺新范畴、曲艺分期、层次、转型等等,这一切学术症结的解决,瓶颈的突般,似乎都是为中华民族大曲艺的历史文化阐释在搭桥铺路。
  《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是第一本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的著作,因其所涉猎的时空范围广且深,在我国鲜有人对其进行史学上和理论上的综合性探索与研究,本书较为全面的梳理了少数民族曲艺的现状,提升了中国少数民族曲艺学术品味,填补了中国曲艺文化体系中的少数民族曲艺学术空白,是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同程度的挖掘,对于曲艺形式的重新组合和运用也是一种对传统的再创作。
  《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是艺术界首次对少数民族曲艺进行的较为系统的研究。柯琳表示,一直以来,对少数民族曲艺缺乏理性的思考与抽象的论证,对此理论的建构需要从头做起。因此,随着时代发展,该书应运而生,并初步搭起了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的理论框架。这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撰写的本源与超现实意义。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博士赵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