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2版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02日
柯琳教授的中华民族曲艺研究成就
柯琳教授的中华民族曲艺研究成就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柯琳教授,主要从事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民族声乐理论研究和民族戏剧学研究。由她撰写的《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在今年5月份正式出版,引起曲艺界和文化界的广泛重视,并得到广大读者和诸位专家的一致好评。从布依族八音坐唱、朝鲜族盘索里,到藏族甘南格萨尔说唱、傣族赞哈,再到侗族琵琶歌等等,为每个少数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分类分析和研究整理。在广大读者的印象中,似乎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但少数民族的歌与舞并不单单属于音乐、舞蹈范畴,很大部分其实属于曲艺。少数民族曲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形式各异,包括说唱、歌唱、舞唱和杂艺等多种形式,但是当前关于少数民族曲艺的研究并不是很充分,少数民族曲艺也远远不如汉族曲艺受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柯琳撰写的《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一书在今年5月份出版,就备受曲艺界关注。
  柯琳多年来关注少数民族曲艺,自2004年至今担任历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评委,在评选过程中她愈加意识到少数民族曲艺一直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是一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因此,她多年来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少数民族曲艺,也有意识地指导研究生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是曲艺界首次对少数民族曲艺进行的较为系统的研究。据悉该书成书过程中运用了文献考证分析法、历史文化分析法、逆向历史研究法、资料数据库、田野作业法、比较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综合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中国少数民族曲艺文化发展史、关系史与存在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翻开书页就像进入了拥有庞大历史地理容量的曲艺文化时空。
  《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是第一本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的著作。填补了中国曲艺文化体系中的少数民族曲艺学术的空白;较全面地梳理了少数民族曲艺现状;提升了中国少数民族曲艺学术品位。全书分上篇:少数民族曲艺基础理论。将少数民族曲艺研究的理论方法、基本定义、分类、曲种形式、特征、题材等做了论述。中篇:语言系属与少数民族曲种。分别将五大语系所属的少数民族曲艺种一一介绍,具有普及性和学习价值。下篇:少数民族曲艺的专题研究。对各民族代表性曲种进行深入地探讨,具有理论价值。
  该书内容丰富,上篇中试图建构起少数民族曲艺基本理论体系,对少数民族曲艺的定义、分类方法、表现形式、特征、基本功、题材类型、历史和现状及价值等做出详尽分析。本书指出“少数民族曲艺形成并流传于少数民族地区,是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和民间杂艺表演为一体的,以说唱的方式叙述民族历史、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逸闻趣事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及人生哲理、祈福祝词等的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对少数民族曲艺的基本定义做出厘清,是体系建构的关键和基础。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55朵花与汉族共开竞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少数民族曲艺不可或缺,“听书唱曲”在历史上曾是各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通过对各少数民族曲艺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国曲艺史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参考数据,对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也有重要意义。
  中国少数民族的曲艺历史悠久,品类繁多,风格独特。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反映出少数民族曲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民族文化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少数民族曲艺在历史上曾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例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承载着民族智慧和文化,还有藏族曲艺“岭仲”、蒙古族曲艺“陶力”和柯尔克孜族曲艺“达斯坦”等;千百年来在广大民众中广为流传,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主要靠少数民族曲艺艺人的说唱表演进行传承,其曲艺形式与内容,蕴含了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事象,鲜明地保留了各民族发展演进的历史年轮。少数民族曲艺通史研究一定程度上丰富少数民族文化史的研究。
  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尽管曲艺其产生年代、历史背景、创作特点、表演特点等诸方面有很多不同,然而,他们却是互相影响的。相当一部分的少数民族曲种受汉族民歌、小曲的影响,如白族说唱大本曲,其部分曲调是源于汉族小曲。通过对少数民族曲艺进行梳理,在很大程度上会完善和补充汉族的曲艺史,为中国曲艺史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数据。
  少数民族曲艺作为一门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千百年来对于中华民族心灵的审美培育,及民族精神的培养,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讲求“和合”、向往“团圆”和崇尚“德行”的人生态度,无一不在传统经典的少数民族曲艺节目里被广泛而又深刻地传播和张扬着。各民族正是通过对少数民族曲艺的欣赏,在曲艺的审美滋养中形成人生理念和培育生活态度的。在传统的农业和渔牧业社会,少数民族曲艺客观上是中华各民族进行文化知识传播和道德信仰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没有条件接受学校教育的普通民众中,“听书唱曲”历来成为广大民众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途径,甚至成为宗教宣传以及族群教化的重要手段。研究少数民族曲艺,不仅对促进曲艺繁荣,更是加强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民族团结,加强两个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梅兰芳纪念馆馆长秦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