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02日
秦始皇陵地宫证实存在“水银江河”
秦始皇陵地宫证实存在“水银江河”
  公元前247年,秦始皇开始在今天的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脚下建造一座堪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在以后的2000多年时间里,围绕着这座神奇的陵墓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谜团和猜想。11月22日,秦俑学第八届学术研讨会在临潼召开,国内1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对秦陵进行再次审读和研究,并提出一些新的观点。 

    地宫藏“水银江河”被证实水银可能来自旬阳
  公元前247年,秦始皇就开始给自己修陵墓。“物探考古表明,秦始皇陵地宫位于高大的封土之下,深30米,底部呈长方形,东西长80米,南北宽50米,墓室四周、顶部为石质结构,墓室的空间高度15米。秦陵地宫底部存在以水银为材料制作的秦帝国水系版图,地宫顶部为四神二十八星宿的天文图像。”原秦陵考古队队长、西北大学教授段清波认为,秦陵地宫的设计理念是战国晚期以来形成的阴阳五行宇宙观的再现,墓室顶部象征着天,墓室底部象征着大地,以水银制作的帝国水系版图,是秦为水德(秦水德是秦王室以黄帝为自己祖先所推导得到的德行,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的象征。
  让专家称奇的是,将地宫内水银分布探测图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朝疆域图对照,发现这两张图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研究员刘士毅介绍,通过物探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而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和我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
  “秦陵之中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水银,有可能来自旬阳。”段清波在其专著《秦始皇陵考古研究》中明确提出,旬阳青铜沟的水银大概占到中国版图内水银含量的20%,而旬阳离秦陵的直线距离也就是100多公里。段清波称,有证据表明,旬阳的汞矿开采,在先秦时期就开始了。而水银不易运输,史料记载,旬阳通往关中的“子午道”在2000多年前已经存在了,提炼的水银人背马驮运往秦陵更易实现。 

    200多座马厩坑是秦始皇地下“养马场”
  秦国早年居于西北,同羌戎长期杂居。战国百年之间,论起骑兵,无人能与秦国相比。当秦始皇的养马机构设立之后,秦国骑兵的力量就更加强大了。那么,在秦始皇宏大的地下王国中,除了威严列阵的战马,有没有饲养马的“养马场”呢?
  记者从秦俑学第八届学术研讨会上获悉,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园外城东侧的上焦村发现了200多座小型马厩坑。目前已经发掘清理了37座,发现有马坑、跽坐俑坑、俑马同坑三种类型,坑内大都有随葬器物。
  从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来看,秦始皇生前有12所中央马厩,而上焦村马厩坑中出土了“中厩”“左厩”“宫厩”“小厩”“大厩”等5种中央的马厩名称,证实这批马厩坑至少代表或象征秦中央马厩中的这5种马厩。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馆员蒋文孝认为,上焦村的这批陪葬坑应该是代表了秦中央的所有马厩,它是秦中央12所马厩在地下的真实模拟。至此,象征秦始皇中央马厩的所有马厩坑已经全部找到。 

    秦朝是骨器使用“最后的高峰”
  目前,帝、后、王、公、侯陵墓考古出土的骨器,以秦始皇陵最为丰富,有车马器配件、兵器附件、乐器部件、生活用品、娱乐玩具及骨器模拟物等,涵盖面极其广泛,由此可见,骨器在秦代后期仍然大量制作和普遍使用。秦始皇陵迄今不断有骨器发现,实属罕见,呈现出两千年前这一行业最高水平和精湛技艺。
  秦始皇陵骨器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除了陶器青铜器,其数量排在秦始皇陵园出土文物的第三位。秦始皇陵骨器种类在目前各类大型古遗址考古发现中最为丰富,骨器历史与实际一样久远,经历了漫长岁月,秦是骨器生产与使用最后的一个高峰,秦始皇陵许多骨器种类都是第一次面世,为研究秦代社会经济生活与意识形态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资料。
   据《三秦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