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报讯(记者 吴嫚嫚)床前墓前恍若梦,家斌泪眼指影踪;父老心中根千尺,春风到处说柳青。11月14日,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当代中国史学读书小组”和北大清华博士生共20多人到访陕西,与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柳青文学研究会合力举办“长安采风”活动。
近年来,该小组一直致力于对四五十年代以来当代文学经验的深入研究,制定了“社会史视野下的现当代文学”研究计划,柳青一直是该研究计划关注的重点。
在陕西柳青文学研究会执行会长董颖夫的引领下,一行人在柳青广场前合影留念,参观柳青纪念馆,倾听柳青的感人故事。
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生阮芸妍告诉记者,之前在学校的读书会读过柳青的作品。“现在和柳青生活的时代不一样,对我们年轻学生来说,虽然柳青的生活环境、背景离我们很远,但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追求。”
随后大家来到柳青墓园祭奠柳青,并拜访了时任长安县王曲区委书记的孟维刚老人。孟老介绍,当时村里的互助组有六户,县委副书记柳青经常去走访,常及时给予帮助。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挂职陕西省作协副秘书长)程凯说,“对于柳青的研究曾存在一些断档、断层的情况。老一辈人研究柳青比较多,新一辈年轻人对于柳青的研究太少。目前,我们研究的方向主要是结合文本和历史,除了要读小说作品以外,还要去作家工作的地方看一看。作家不仅要参与其中,更重要的是表现它。明年我们将在北京召开柳青文学研讨会,这次活动也是提前做准备。”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柳青留下了一个作家史诗般的足迹,更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