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电影产业促进法》。早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业界和有关部门就开始讨论电影立法事宜。2003年,电影促进法就开始起草。可以说,该法规经过了漫长的“孕育”过程,承载了几代电影人的热切期盼。作为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第一部法律,它究竟有何新意,将为中国电影带来哪些利好,对文化产业发展乃至社会进步有何意义?
电影产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电影票房从2003年的1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5年的440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电影市场。在最新通过的《电影产业促进法》当中,电影被当作是产业进行发展,这也将预示着电影的发展领域未来会更加广阔,也将得到国家和民间的更多支持。
法律规定,要在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用汇等方面对电影产业采取优惠措施,激励资本投入、降低运作成本。同时,要积极扶持电影科技研发、公益放映、人才培养、境外推广等事业发展。
取消和减少审批项目权力下放地方机构
从明年3月1日《电影产业促进法》实施之日起,将正式取消电影制片单位审批、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审批,拍电影不再需要报批,减少审批项目、降低准入门槛。虽然取消了电影拍摄许可证,但电影剧本或者剧本梗概还是要送审备案。
《电影产业促进法》简化了行政审批程序,影片的审查、电影剧本的备案与批准举办电影节(展)等多项审批事项,大部分下放到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新闻出版广电管理部门,引导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电影市场环境。
如果对地方机构的评审意见有异议,可以申请国务院电影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电影主管部门另行组织专家再次评审。
偷瞒报票房最高处罚可吊销许可证
偷瞒报票房现象一直是影响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的“毒瘤”。近年来,多部电影市场上的热门国产电影都曾传出票房造假的丑闻。对此,《电影产业促进法》规定,电影发行企业、电影院等有制造虚假交易、虚报瞒报销售收入等行为,扰乱电影市场秩序的,没收违法所得,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违法所得五十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特别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这一条款给“注水者”敲响了警钟,也让今后的执法更具有操作性。
国产电影年放映时长不低于总数的三分之二
商务部一直都禁止外商拍摄、投资、发行影视剧,而《电影产业促进法》开始有条件允许外资企业进入影视行业。但也同时规定,境外企业不得在境内独立从事电影摄制业务;境外其他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在境内从事电影摄制业务。为了保护国产电影,电影院年放映国产电影的时间,不得低于年放映电影时长总和的三分之二。通过明确规定电影院放映国产电影的比例要求,更好地加强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度。
从1984年《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第一稿的诞生,到这次《电影产业促进法》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审议通过,中国电影产业的立法可以说经过了漫长的过程。据了解,这部法律将于明年3月1日起正式开始实施。 综合A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