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演出现场 李明睿/摄 他是一个农民,耕耘着一隅文学的圣土;他是一个作家,却在黄土中书写中国农民的不朽。蛤蟆滩里,他挥起了诗的锄头;破庙里为家,他蘸着心血把一段历史记录。11月5日晚,大型秦腔现代剧《柳青》在西安人民剧院公演。该剧展现了这位伟大作家的创作历程和人格魅力,剧中不少故事情节让观众感叹,更让敬爱柳青的人激动。
陕西戏剧舞台难得的好戏
“《创业史》一部煌煌的巨著,在神禾塬下破土。它是一棵文学的参天大树,它是一壶浓郁的陈年老酒。”演出以《柳青》主题歌开场,将观众带入戏剧情节中:阴雨连连,成熟的麦子发了芽,大家束手无策,柳青就号召村民龙囗夺食,冒雨用剪刀剪麦穗,在大灾之年,皇甫村挽回部分损失;村里有个寡妇独养三个孩子,吃了上顿没下顿,当时柳青也有四个孩子,生活不宽余,老家从陕北捎来小米,他让妻子马葳把小米送去……这一幕幕用艺术展现的真人真事,深深感染了在座的观众。
在皇甫村,柳青和乡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60年4月,《创业史》第一部的稿费16065元寄来时,他一分不留地捐给社办农械厂。有人劝他,把稿费给孩子们留点儿,他说:“娃们将来要靠自己劳动养活自己,他们大了要给社会做贡献,给国家创造财富。”
陕西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看过演出后,赞扬“《柳青》是一出宣传正能量的好戏,表演形式有新的突破和出新,演出是成功的”。一位观众说:“这是陕西戏剧舞台难得的一出好戏,把柳青和咱农民演活了。我们需要这样的好干部、好作家。”
农村气氛与演员达成共鸣
《柳青》由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执行会长董颖夫和陕西省京剧团一级编剧张民翔共同创作完成。多年来,他们搜集整理了160余万字的柳青史料,编创过程中多次深入长安区皇甫村,与柳青当年的同事、好友、群众座谈,体验生活,历时三年,八易其稿,剧本2013年获陕西省委宣传部优秀剧目创作奖。
作家董颖夫说:“柳青在长安生活了十四年,写出了《创业史》,他的精神深深感动着长安人,也感动着我。”剧组以柳青精神写柳青,以柳青精神演柳青,边演出边打磨。“刚开始演员们进入不了角色,我就建议他们去柳青纪念馆看看,了解柳青生平。这部剧的农村生活氛围相当浓郁,再加上大部分演员是从农村来的,所以有共鸣,能与老百姓融为一体。”
此外,《柳青》采用的是冰糖葫芦式的结构,采用“穿越式”作为戏的引子。无论是在剧本创作、表演编排、音乐设计等方面,都体现了扎根人民生活的特质。已经公演数十场,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编剧张民翔介绍,柳青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到的第一个作家,也是黄土地文学派的创立者。作为一个作家、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干部,他能深入到农村中体验生活,这一点难能可贵。张民翔说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柳青很相似,“那时候我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总觉得自己不应该浑浑噩噩地度过,后来就学了画画、戏曲,几十年来,写了近100部戏,获得国家级奖5个,省级奖30多个,但也落下了一身病。《柳青》是我在病中写的戏。我不能和柳青相提并论,但我写的每部戏,都包含生动的人、生动的感情。”
“柳青”演《柳青》跨度大
11月5日演出当晚,主演杨小军告诉记者,在接到剧本之前,他对柳青只停留在最初的了解,后来查阅相关资料才了解到柳青是多么伟大的一个作家。“柳青这个角色,之前有三个演员已经试演,后来因扮相、唱腔、气质等原因换了,我是第四个。戏剧上主要演员都有A角和B角,当时其他演员已经就位,因为时间比较仓促,通过彩排及试演到我被确定下来,整部戏算下来仅仅用了五天时间排练。”
杨小军说,作为一名演员,要把自己体会到的和想到的表现给观众看,这是很难的。他说,柳青是个知识分子,但外形上、生活上和老百姓一样。演员在演绎这个角色时,既要有作家的气质,又要有和群众打成一片的普通老百姓的形象,“本来是穿着戏服,一下子要生活化,就好比话剧演员反过来演戏剧,是一个很大的跨度。”
文化艺术报记者 吴嫚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