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首 11月8日,中国“三大古代水利工程”之一的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据悉,2016年入选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中,中国申报的郑国渠、槎滩陂、太湖溇港三个古代灌溉工程全部入选。
沿用两千年的郑国渠惠泽关中 郑国渠是秦王政(后来的秦始皇)采纳韩国水利家郑国的建议开凿的。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按照《史记》记载,郑国渠流经今天陕西省的泾阳、三原、高陵、临潼、阎良等地,绵延300余里。
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刚即位,韩桓惠王为了诱使秦国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设上,无力进行东伐,派水工郑国到秦国执行疲秦之计。郑国给秦国设计兴修引泾水入洛阳的灌溉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韩王的计谋暴露,秦王要杀郑国,郑国说:当初韩王是叫我来作间谍的,但是,水渠修成,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却为秦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恤志》)。秦王赢政认为郑国的话有道理,让他继续主持这项工程。大约花了十年时间这项工程才告竣工。由于是郑国设计和主持施工的,因而人们称为郑国渠。
此渠建成后,成了关中人民祖祖辈辈的“救命渠”,一条三百余里的长渠沿用两千余年,润泽关中145万亩良田。使得一向落后的关中农业,迅速发达起来,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富庶甲天下。
据了解,郑国渠自秦国开凿以来,历经各个王朝的建设,堪称蕴藏丰富的中国水利断代史博物馆,现已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郑国渠作为我国秦代著名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槎滩陂和太湖溇港同时入选
今年全世界共申报48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最终入选12个。其中,中国有3个。此次入选的其他两个古代灌溉工程分别是江西泰和县的槎滩陂和浙江湖州的太湖溇港。
江西泰和县的槎滩陂引水工程是江西最早的水利工程,为南唐金陵监察御使周矩父子凿石所建,距今1067年。据记载,公元930年,周矩随儿子周羡和女婿吉州刺史杨大中迁居泰和螺溪镇。他体察民情,深知群众受旱欠收之苦,便决定兴修水利。周矩父子开挖灌溉渠道36条,使当时禾市镇和螺溪镇9000多亩田地变成吉泰盆地的鱼米之乡。由于周矩生前对古陂管理制定了完善的制度,古陂历时千年仍屹立不倒,至今仍可灌溉泰和、吉安两县四个乡镇的4万多亩良田,被专家称为“江南都江堰”。
浙江湖州的太湖溇港水利系统始建于春秋时期,源于太湖滩涂上纵港横塘的开凿,北宋时形成完整体系,是太湖流域特有的古代水利工程类型,距今有两千多年历史。它集水利、经济、生态、文化于一体,具有排涝、灌溉、通航等综合效益,在世界农田灌溉与排水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已有10个工程申遗成功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等并称为世界遗产,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于2014年开始评选,旨在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在用的古代灌溉工程,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发展史及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习古人可持续性灌溉的智慧、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014年第一批入选的中国名单有:四川乐山东风堰、浙江丽水通济堰、福建莆田木兰陂、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2015年第二批入选的中国名单有:浙江诸暨桔槔井灌工程、安徽寿县芍陂、浙江宁波它山堰。
文化艺术报记者 梁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