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A11版
发布日期:2016年11月11日
王建树:纯真回归
王建树:纯真回归
  故塬春暖 200cm×200cm
  问道 98cm×98cm
  陕北写生
  永恒的足迹入选第十一届艺术节美术作品展览
  王建树山水画家,西安中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骊山创作中心副主任。
  其作品多次登上过《世界美术》《江苏画刊》《中国书画刊》《美术报》《西北航空》等报刊,被全国、省、市美术团体收藏;其《圣洁的草原》《青山西部情》分别在文化部主办的第四届、第五届山水画大展中获创新奖、优秀奖;出版有《王建树山水画小辑》《中国长安书画名家精品集王建树》《国画家王建树》;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河南电视台、青海电视台曾多次播出其作品欣赏。
 
  中国艺术节是经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主办的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国家艺术节。活动内容包括舞台艺术演出、文化艺术展览和群众文化活动等三部分,汇集了近万名艺术家和广大群众艺术工作者,展示全国最优秀的艺术成果,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内容丰富,展示时代风貌,彰显中国气派;艺术作品深入生活、关注现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王建树国画作品《永恒的足迹》高票入选本届艺术节美术作品展览。他的作品处处洋溢着长安画风追踪、弘扬、探索、发展的气息,他是一个充满活力,稳健、扎实,一步一个脚印,厚积薄发的苦学者,对于融汇长安画派苍劲博大、细腻清秀的表现形式,无疑是一个开拓创新者,受到艺术界的关注和收藏者的青睐。
  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中,他酝酿十余载创作完成的国画作品《永恒的足迹》得到了美术界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评价。本期“画坛名家”栏目将从这幅作品谈起,分析王建树获得如今艺术成就的根源所在。 

  艺术道路的必然性 
   ■ 张新龙

  艺术的成功应该是文化的沉淀,当所有的技法成熟后,成为武器只能更好地为画面的内容服务。国画《永恒的足迹》经过王建树先生十余年的酝酿,潜心创作,入展全国十一届艺术节美术作品展,为陕西画坛赢得了极高的荣誉。
  这幅作品忠实地继承了长安画派的血脉,“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表现了长安精神的深刻内涵。从长安画派到长安精神,是西北画家们恪守的圭臬,只有在这条路上踏实地走下去,才能走得越远越高。这也是建树先生取得成功的秘诀。本文拟从这幅画说开去,梳理王建树先生成功的原因,以期推动我省美术事业的发展。
 
  一、长安精神的再现与题材选择的胜出
  长安精神是个大文化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过程中地缘性因素所决定的,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十三朝古都,各种文化形态的孕育、融合、成熟、发展、存在都受到了深刻的影响,而绘画表现只是一种形式。所以,一幅好的绘画作品,不但要在形式上取胜,更重要的是在文化内涵上优越,王建树先生的作品在这两方面达到了协调的统一。
  王建树先生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多次深入陕北写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了解历史,了解陕北自然与人文生存的环境,尽力地搜寻调查着大陕北的史料,把纯粹的存在剖开来看,追寻其存在的外在与内在的因素。我们常说生活不是艺术,而艺术必须是生活。这个生活是浓缩了的,是经常要跳出来叫你必须表现的,当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共鸣,这样创作的作品才有内涵,有冲击力,有生命力,否则只能是纸上的笔墨舞蹈。如果说石鲁先生以红色陕北入题,表现了陕北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刘文西先生则是将生存于陕北的人民捧上了美丽的舞台,尽力地表现了陕北人民的生存与精神面貌;而王建树先生更以宏大的历史责任心对陕北进行了再一次的诠释,反映其厚重的历史与人文风貌,以其旷古的震撼,使读者对陕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回味。
  长安精神是在长安画派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更加科学的口号,它不再是单一地继承一种画风,而是为今后长安画派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了综合的素养与人文的精神内涵,使看似具象的存在抽象化的理性,其实质是给美术家提出了更高的文化要求,使被表现对象的内涵扩大化,更具有人文精神的关照。我以为王建树先生在这一方面走在了前头,为我们解决了画什么的问题。其实画什么的问题在长安画派形成的过程中早已解决,只是被忽略了,使画面成为技法的载体,而忽略了技法永远是为画面内容服务的宗旨。
  长安画派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伸向传统,解决的是技法问题,伸向生活,解决画什么的问题。赵望云先生一路走来,反映着民族的忧患意识,关注底层平民的生存形态,唤醒民众追求解放而斗争的意志。石鲁先生作为一个红色画家,在表现什么内容,反映什么主题的思考中意识形态又发生了变化,上了一个规格,使绘画艺术服务于革命,关注的是东方欲晓中国式的革命历程。何海霞、方济众在意识形态领域又发生了一次蜕变,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的欣欣向荣与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场面。这些美术题材将现实主义表现形式发挥得淋漓尽致。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内容是阳刚积极向上的,向人们传递着正能量。至此,彻底解决了画什么的问题,使绘画艺术从妖媚取宠状态,彻底回归到了艺术当随时代,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轨道上来。王建树先生《永恒的足迹》是对长安美术精神的继承,而在意识形态领域使题材的内容扩大化,内涵深邃化,从更广泛的层面,关注了人文生态,注重了历史的内涵。其作品有着更加宽博、深刻的历史积淀。他的这幅作品表现的是大陕北,用混沌的表现形式意象性地表现大自然的浑厚磅礴,与蔚然的生机,全景式地表现对大自然的体悟,却又不像图象式地再现存在,而是寻求着描写对象的深刻内涵。
  王建树先生的血脉中有着陕北人的成分,不可避免地受到西北黄土高原、川、梁、峁、叉、山地流势的影响,表现质朴厚重成为他心气沉雄的情结。从画面上我们可以体会到苍茫、沉厚浑朴、荒原莽莽、气接千古的感觉。长安画派有一条成功的经验,就是从生活到艺术,所以绘画的关键是艺术而不是技术。这个艺术就是对客观描写对象的观察、归纳、统辖、表现。石鲁先生当年在谈美术创作时就提出“深为基础,漫天撒网”。“深”是思考,“漫”是吸纳,从生活中寻找源泉才能使艺术的生命生生不息。石涛言:我自有我法,这个“我法”就是自己绘画的风貌,即自我的笔墨语言、表现形式。建树先生在密不透风的笔墨语言环境中寻求着块面的结合关系,表达着黄土高原构成的大规律,使万千气象归于尺幅。强烈的表现形式在于博大沉厚、雄强刚健、质朴自然、开拓奋进,既表现出自然的外在美,又有着人文的内涵,更有接续性传承的脉络。 

    二、艺术就是在生活中淘宝
  真正的艺术作品是回避流行的艺术的,因其流行就会拿虚伪的技巧来迷惑人们。多年来,我们把中国绘画本源性的东西丢失了,完成了无灵魂的绘画过程。现在,开始寻求回归,寻求生活对艺术生命的支持。为什么王建树先生的作品能在这样一种美术环境中竞出?正是在艺术回归期对中国画方向的把握,浮华过后艺术精神的再现。
  陕北黄土高原,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有故事存在的地方。独特的地缘关系、奇特的地理风貌,沙与黄土的结体,游牧狩猎民族与地方土著的交叉,各种文化形态的繁衍与交流互补,使陕北的生存人群多元化的发展。石卯遗址的发现、桥陵的守望、秦长城的存在、赫连勃勃城的保护、延安革命圣地的浮出。扶苏、吴起、蒙恬、李广的戍边,范仲淹、沈括、杨家将、韩世忠、李自成、毛泽东的足迹,以及众多城庙、佛教文化凝聚成陕北有别于所有地域文化的特征。怎么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这么宏大的题材?王建树先生选择了混沌的表象形式来表现自然的浑厚磅礴与蔚然生机,具有独特高原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涵,反映了高原历史文明的厚重。在画面的构成表现中运用中锋用笔形成的独立视觉效果,在点、线、面的合成与穿插运用中表现西北黄土高原的魂魄。在图式渐进理念指导下,采取近、中、远的构成方式,使画面给人以高而远的视觉效果,进而表现出黄土高原不可抗拒的人文精神。这种着意的组合形式,在穿插中求渐变,水墨淋漓、洇染柔润、苍茫大气、虚实互补、生机勃勃、阴阳二气生焉。美术的关键性在艺术而不是技术。这个艺术就是统辖、归纳、表现、反映的能力。听说王建树先生为了完成表现陕北黄土高原作品沉默研究了十年多,在不断的走访写生中寻求着突围的灵感。我以为先生的沉默是对的,先生的竞出也是必然的,在一个漫长的浮躁风潮中先生有异于别人,始终坚守着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来构结对大自然爱巢,强烈的西部地缘性表现再一次被掀上画坛,说明先生即是长安精神薪火的相传者,又是民族文化精神根脉的守望者,更能说明每一次绘画高峰的形成都与意识形态的飞跃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是在对传统绘画题材打破与重组中寻求着新的突破和出新。
  在将要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心中有点隐隐的作痛,在被西方美学思想、美术方向改造后的中国画到底能走多远,被广为流毒后的投机的制作,传统摹写与克隆的假剽窃,失去精神生命力的功夫竞技将中国画带到何方?更大的缺失是淡化了中国绘画的精神,失去了地气。而是将中国美术的根拔起来挽在裤腰带上,企图与西画进行嫁接,长此以往根是会枯萎的,更可怕的是忘却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醒世格言。难道我们不能从这幅画的成功中获得些许教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