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永乐大道石刻撒路灯(下葬前夜,从灵前向墓地方向撒下可燃物,为亡者指出光明大道)
绥德永乐大道石刻上坟
绥德永乐大道石刻守头(吊丧) 10月3日,二十一名学者联名投书澎湃新闻,呼吁保护乡村传统丧葬礼俗。因今年以来,有基层地方政府以殡葬改革的名义,下文取消家族办丧,取消穿孝服,取消“三天丧”改为“一天丧”,取消吹鼓手,取消丧礼筵席,取消扎制纸草,有的还取消陪灵、路祭等传统乡村丧礼仪式,据说在某些地区积累经验后还要向其他省市推广。这些学者在联名书中提出,某些地方政府以殡葬改革为名,破坏甚至取消传统丧葬礼俗,这将对岌岌可危的乡村传统文化造成更大危害。他们称,传统丧葬礼俗,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是礼乐文明的一部分,应该加以保护。此事近日经澎湃刊文后,在网上和学界引发激烈争论。
葬礼象征着一个生命的结束,同时浓厚文化意蕴的葬礼背后隐藏着存在于国人心灵中的另一个世界的想象。面对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交通及网络的迅猛发展,乡村传统丧葬习俗现状发生变化,其存废又会影响什么?本期文化艺术报带您一探究竟。
陕北丧葬礼俗的文化符号
陕西省地处中国版图中心,南北跨度大,相邻省份多,加之地形因素,形成陕北、关中、陕南三块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风俗习惯大不相同。而在陕北两市二十五个区县中,目前只有榆林和延安市区实施火葬政策,即使火葬后仍会再以传统方式对死者下葬。其余地方仍是保留完好的传统土葬,过程仍十分讲究。处于陕北文化腹地的绥德县,因其独特的交通优势,历来与周边地区经济贸易、文化交流频繁,因此,绥德文化也吸收了不少外来的文化元素,但是在一些偏僻、落后的山区,仍然保存着较为原始的文化习俗,绥德农村的丧葬文化符号依旧鲜明。
绥德丧葬礼俗至今仍是陕北丧葬礼俗的代表。在此,整个丧葬过程大体可分为殓、殡、葬、祭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诸多的仪式和“讲究”。
当地把人去世叫做“老了”或“殁了”。殓风俗即是在人病危弥留之际,亲属为将逝之人洗脸、擦身、穿好寿衣(老衣)。老衣无扣,上身只用一根带子将衣服绑住,一般为单数。常见的有三、五、七件,棉衣里子必须是红的,穿大红大紫意为后代红红火火、人丁兴旺。里子不缝带毛的,包括亡人用的被褥也都是红色的,穿好寿衣后将其抬在早已用谷草铺搭的床板上,此为第一步,“守气”。随后进行送终、打岁数纸、报丧、入殓盖棺四个步骤。绥德将入殓称作“盛含”,一般是人亡三日后入棺。入殓前孝子要在棺材底铺七张黄裱纸,放成北斗七星形状,每张纸上放一枚铜钱,俗称“铺身钱”,另外每人都要放一撮麻线,只可多不可少。还要放红、黄、白、蓝、紫五色线。铺好褥子,孝子边哭边把亡人平稳地放于棺材内,忌把眼泪洒在亡人身上,孝子们还可将老人生前喜爱的一些东西放在棺材的左右,但不允许有铁器带入棺材。接下来就要盖棺,盖好后孝子们用纸条蘸面糊将棺材的各个缝隙贴得严严实实,不留空隙,尸体入棺后放在已搭好的灵棚里,讲究棺木大头在后,小头朝前。
殡风俗分为穿丧服、祭老坟、请灵、吊丧、撒路灯、起秧和出丧几个步骤。参加丧礼的人因丧服的差异便可看出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葬风俗分择墓地、打陵、下葬、谢客(发客)四个步骤,祭风俗有过七、过百天和过周年三个阶段。
这一系列规矩的形成到完善,究竟历时多久,无人能给出准确数字。这种民间自发形成,约定俗成的做法,虽不断注入新鲜样式,但总体格局并未发生变化,依旧为乡村丧葬礼俗服务。
丧葬礼俗学术研究有缺口
丧葬礼俗涉及领域较广,既包括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也包括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目前关于丧葬的研究,基本上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从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视野来描述丧葬仪式的过程和功能,并放在传统文化的语境或以现代性的角度来阐释它的文化内涵。第二个方面是以社会学的视角对葬礼进行研究,一般将丧葬仪式作为一个村庄社会结构和村庄政治、村民关系研究的一个切面来进行讨论。第三个方面是对少数民族丧葬仪式的研究。多以记述仪式的过程为叙事策略,以人类学中有关符号、结构、象征的阐释方法对仪式中的事象进行阐释,展现一幅异文化的文本和他们的生活价值、意义和世界图景。
当下对丧葬仪式的研究,包括对于少数民族葬礼的研究,更注重的是对葬礼文化的描述和分析,对丧葬仪式与村庄社会关联的探讨,却较少从丧葬仪式本身去分析仪式内在蕴含的象征意义。
现就读于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的硕士生季星告诉记者,在田野调查中,由于乡村习俗的规定等原由,不太好介入,他们很少涉足丧葬礼俗的研究。另外,据了解,陕北丧葬礼俗也没有专人研究和申报过市级以上的非遗,只是作为一种地方文化记忆的传承方式在保存。
丧葬礼俗弃舍存废有影响
丧葬是生者为死者举行的最后的告别仪式,一方面寄托了生者对死者的哀思与祝福,另一方面也表达了生者灵魂的敬畏和祈求。而乡村的丧葬体现的更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个村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丧事的群体参与,尊重亡者,抚慰生者的风俗,也体现了族群认同的特征。在绥德偏远农村,一个村民的死亡不是一个家庭的事,他的死亡对整个家族甚至整个村都有影响,村里的一个成员的离开,会使其原有的家族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生变动。农村举办的丧葬活动就是将村里的人团结起来重新整合新的家族结构。丧葬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群体中传承展开的。
同时,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和浓厚的血缘关系维系着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稳定,孝悌道思想始终贯穿于丧葬活动中。人们通过丧葬仪式来传达对亡者的哀悼和思念,忏悔对亡者生前的照顾不周。在绥德丧葬过程中,从为老人净身穿衣到大殓盖棺再到烧札都渗透了生者对亡者的思念和尊敬,表达对亡者去世的痛苦之情。通过葬礼,人们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侍亲的诚挚,另一方面缓解了自己内心的恐惧。
丧葬礼俗的变迁,源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同时也与环境相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采取不同的丧葬方式,没有任何一种习俗是全民通行的。所以政府一刀切的举措无论是在人们心理还是地域文化,抑或是情感的表达上,都不能很好地顾及乡村本应有的传统文化形态。如果对于丧葬礼仪实行行政一刀切,势必导致丧葬政策与现有宗教文化政策的冲突,引发诸多问题和矛盾,甚至影响民族团结,地方安全等。
以取消“三天丧”改为“一天丧”为例,传统丧葬礼仪的改良一直在进行,已经从历史上“三年丧”、“三月丧”改为近代的三天丧期,仪式已经十分简约,难以再大减。因此,丧礼改良不能以追求简化为目标,并非越简单越好,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再拿“取消吹鼓手”来看,在陕北,尤其绥米地区,唢呐会伴随人们的一生。从满月到过百天、再到结婚、住新房,一直到去世下葬,所有活动都是在唢呐声中展开。若取消丧葬吹鼓手,那这种人生仪礼的完整性就得不到保障。唢呐手在陕北与阴阳先生一样,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同时,唢呐也早已列入非遗,若下文禁止,势必影响传承人的生存,影响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在陕北,丧葬剪纸与纸火工艺也有其相对成熟的工艺和完整的工序。若政府删减令普及,那这些民俗文化也将面临困境,从事相关创作的民间工匠的生存亦会受到影响。
在采访中,绥德文化馆非遗办的工作人员延保霞说,“人活着敬孝道最重要,不该在死后以大场面来显孝。但传统丧葬仪式的程序得保留。比如放花放炮,既铺张浪费,又存在安全隐患,可适当减少。但其风俗习惯政府不应该强加干预,建议可以在本地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相适应的情况下,限定一个丧葬礼仪的消费额度,乡民自愿根据其经济实力来选择,以防止攀比、从众等不良风气在丧葬中的恶性循环。”
文化艺术报记者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