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6版
发布日期:2016年10月28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有文化内动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有文化内动力
  ■ 中共榆林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沈效功
  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部署,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举国上下的自觉行动。特别是像榆林这样的“资源型城市”,如何给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注入文化内动力,这是我们在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发展中必须努力破解的时代命题。
  本文就结合榆林市在此方面的探索实践,谈几点个人体会和思考。
 
    大家都在说创新,文化创新究竟该怎样“变”?
  余秋雨先生说:“任何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显然,文化不只是陈腊肉,更是鲜时蔬,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求发展。但是,文化也必须走出创新的误区。这个误区就是认为文化就是固步守旧,一味复古怀古。不是名目繁多繁而不荣,就是抱残守缺良莠不分大而不强。反映在榆林的文化现象,就是“自言自语、自娱自乐、自产自销、自迷自醉”。可见,我们的文化现状是有生命而缺活力,有数量而缺质量,有同质而缺特色,有平原而缺高峰。
  那么,究竟该怎样进行文化创新呢?可以说,中国人一百多年来就一直在进行着文化创新和民族复兴的艰难探索。回头来看,创新就是把握规律性,增强主动性,富有创造性。创新就是对规律性的再认识,总结工作实践中有规律性的东西并按规律办事。这个规律就是不变之“道”,也就是自然法则和自然规律。
  人类首先要对大自然抱以敬畏之心,才能克服主观意识自私物欲的狂妄冲动,也才能静心感悟和发现这个自然之“道”。所谓万变之“术”,就是“术为道之用”的方法手段和技术工具。所谓“术业有专攻”的“术万变”,就直接体现在方法手段和技术工具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因此,人类只有不断认识、发现和自觉遵循规律,才能利用规律不断改进自身工作的方法手段和技术工具,而绝不可能人为创造规律。这就是文化创新的“变”与“不变”之理,也是走出文化创新误区的关键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精神文化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治国理政新实践。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牢牢把握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方法,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党中央的治国理政广泛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探索出了在深化传统中取精用宏、固本开新的大格局大气象。党中央的躬身实践,亲力亲为的创新精神给我们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文化自信接地气,自强不息的精神源头在哪里?
  当前,全球性的国际金融危机还在持续,西方对中国进行“颜色革命”的文化渗透依然没有停歇,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交锋日趋激烈,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大调整的大变革时代。在这样一个大环境大背景下,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榆林市面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非常艰巨,这就更需要寻找发展创新的文化自信和内在驱动力。
  就文化资源禀赋来看,榆林是中华文明发祥地的重要区域,是陕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文物点13883处,其中新发现12241处。石峁遗址以“中国文明的前夜”入选“2012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和“二十一世纪重大考古发现”,并与统万城遗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2012年,国务院批准在榆林和延安设立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保护工作上升到国家层面。榆林小曲等9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陕北民歌等40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公布了首批市级非遗名录108项。
  由此可见,我们的地下不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且流淌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血液。我们不禁要问,榆林有这么丰富的文化宝藏,其文化脉络究竟在哪里?其文化特色究竟是什么?其文化自信究竟在哪里?又该如何走向文化自觉呢?只有回答好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抓住文化创新的任务和主题。
  从中国的地域文化史来看,石峁遗址的发现已经把榆林的文化历史追溯到“上古传说”的史前文明。再到春秋战国和扶苏蒙恬大军北伐匈奴屯兵筑关修长城沿革至今,榆林地域文化完整贯穿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享誉天下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地理上看,榆林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交界,长城横贯南北,无定河流淌东西。以长城为标志,蕴育了彪悍勇猛、粗犷豪放的英雄主义气质和胡汉交融的多民族文化;以无定河为标志涵养了婉约绵厚、博大精深的黄土文化。黄土农耕文化是一种大智文化,胡汉交融的多民族文化是一种大勇文化。大智大勇,是榆林文化最重要的精神特质。而其最有代表性的三大具象文化符号,就是石峁文化、长城文化和以信天游为主调的陕北民歌红色文化。
  当然,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禀赋。但是,从石峁文化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上古文明精神基因,到长城文化的英雄豪情和爱国主义精神气质,再到民俗文化的信天游浪漫奔放精神气韵,直到革命文化的大公无私精神红色基因,哪一个地方会有这么多“世界级文化金矿”的“聚合效应”呢?这样自强不息的文化创新精神内动力,才真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支撑。
  进入新世纪以来,能源产业的崛起更使榆林名扬海内外。岂不知,陕北的信天游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成为一股巨大的革命洪流,唱响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角,唱出了军民鱼水情,唱蓝了解放区的天,使陕北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和革命的摇篮。何其芳先生用陕北民歌宣传革命,是陕北文化的又一次成功创新。当然,在陕北民歌艺术创新和内容创新的背后,是红色文化思想革新的强大驱动力。榆林市清涧县,就是《沁园春·雪》的创作诞生地。毛主席转战陕北期间,在榆林大地留下的光辉足迹,更是我们文化寻根和传承红色基因的近水楼台。陕北文化永恒不竭的创新生命力和信天游民歌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使我们有理由、充满自豪地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先知先觉在自觉,怎样给转变发展方式注入文化内动力?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觉呢?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未来学家托夫勒就预言:“我们正进入一个文化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的时期。”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创新,只有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部署,中共榆林市委提出了“建设西部文化大市”的发展目标,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也一直进行着“建设西部文化大市”的工作接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榆林人对文化建设的先知先觉意识。不过,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承认,榆林仍然是一个“经济发展较快的文化落后地区”。如此尴尬的现实,曾被媒体评论为“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可见,由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首先要解决好抓文化建设的“本领恐慌”问题。一个城市综合体,一个社会综合体,乃至于一个经济实体,都是物质文化的有形之“体”。非物质文化之“道”,才蕴含着无形之“魂”。这种“魂体相依”的有无相生关系,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总结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往往过于看重文化之“术”与“用”方面的表象,而忽视了对先进文化正能量与糟粕文化负能量的本质层面审视,更缺乏以先进文化引领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只有回归“以人民为主体”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出发点,以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先进思想和先进觉悟贯穿于党员干部队伍的工作运行机制全流程,并严格与干部的考察任用和绩效奖惩挂钩,这样才能真正给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注入文化内动力,也才能真正发挥先进文化对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引领作用。
  因此,文化创新的首要任务,就是必须首先厘清文化脉络,抓住文化特质,热爱本土文化,敬畏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才能走向文化自觉。关于文化敬畏的问题,与别的国家相比,我们对文化缺乏一种敬畏,一些从事文化工作的领导、专家、学者以及从业人员,在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对文化、文物进行破坏。这是非常可怕的。俄罗斯对文化非常敬畏。有一处庄园,是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庄园,站在庄园上可以看到远山,当年作家就是在这个地方看了那个远山,写出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后来政府想在庄园附近盖建筑,可能会把远山挡住,当地居民就反对,最后政府遵从民意就没有建。这种做法就是对文化的敬畏。文化创新绝不是推倒重来,一定要保护和开发并重,一定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其次,要在文明创建中再造文化。文化是文明的积淀,文明创造文化。我们正在举全市之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宜居城市。要借此机遇,打造新的文化品牌和建设一批现代文化设施。比如在文化品牌上,我们正在开展的“好人榆林“评选活动,要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通过“好人榆林”的评选树立起提到榆林就知道“榆林人好”的形象。我们还利用文化网新媒体平台,在全市中小学组织开展了首届“宜居榆林”生态文明教育主题活动。下一步,我们还将组织开展“文化榆林”系列推荐形象展示活动。这就是文化创新,这就是品牌打造,这就是文化再造!
  第三,要培育新型业态。围绕“文化+”,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影视生产等新兴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制造、互联网等深度融合,拓展文化产业发展领域,更多依靠创意、版权、品牌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新兴文化业态的比重,推动榆林文化产业综合水平不断提高。
  第四,培育市场主体,做优做强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建设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旅游景区、基地,努力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主要经济增长点和战略性支撑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力争到2020年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形成我市物质产品生产部门和精神文化产品生产部门的科学比例和合理布局。
  第五,挖掘地域特色,打造文旅融合品牌。文化自信要靠教育,文化他信要靠旅游。中国改革开放快四十年了,旅游正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榆林的旅游处于“四面楚歌”的窘境,要实现突围,就必须拿出特色武器,而这个武器就是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只有文化与旅游联手,打通“魂体相依良性循环”的体制机制障碍,打破利益固化藩篱。榆林的文化活了,旅游也活了。这是榆林新的后发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点的希望所在。榆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必由之路,就在于注入改革创新的文化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