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09版
发布日期:2016年10月28日
众家点评
众家点评
  杨晓阳出生在西安,那里是汉唐古都和丝路起点。在他的感情深处,流淌着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他多年的写生考察,始终不离丝绸之路的主线;他开阔的视野,更关注着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互鉴。在四十余年的艺术实践和文化思考中,他既是写实风格主题画创作的能手,又是勇于告别已有成绩提出“大写意”主张并推出人物画大写意新风貌的领军人物。
  他的写意人物画,一方面融入了民间石刻、陶俑与剪纸,吸收了相应的造型观念与提炼手法;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抽象因素,包括传统工艺体现生机和韵律的装饰手法,也包括以书法金石入画的因素。如果把中国画的发展取向分为水墨写实、传统写意和实验水墨的话,他则在疏离融合中西写实一路的同时,吸取实验水墨抽象一路的开拓意识和探索精神而与借古开今写意一路的民族艺术精神和传统资源相结合。
  著名美术评论家 薛永年 

  根据我对杨晓阳的人品与画品的综合观察,我反复推敲,把他的性格气质和绘画特征概括为“风骨骏爽,气韵沉雄”。“风骨骏爽”典出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气韵沉雄”典出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我认为“风骨骏爽,气韵沉雄”大致可以形容杨晓阳的性格气质,也可以描述他的绘画特征。
    著名美术评论家 王镛
 
  杨晓阳既是美术界的领导者,是艺术实践取得巨大成就的艺术家,同时也是美术理论研究的建构者,改革开放以来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发展,可以说都和杨晓阳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一位艺术大家的展览,对于美术领域的影响理应获得更大层面的讨论和更为深入的关注。
    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 卢禹舜 

  这次展览不仅题材和丝绸之路相关,精神上的契合表现得更加突出,作品横跨了30年,不是时下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才作的应景创作,他包含了30年的积累。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可能是出于对“文革”时“假、大、空”的一种反叛,主题性创作并不为多数艺术家所关注,更多的是自情感的宣泄,在这样一段时期,杨晓阳的创作始终坚持了自己的题材,体现着他充分的文化自信和博大胸怀。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张江舟 

  晓阳的为人、作品、艺术观皆可视作丝绸之路文化的产物。丝绸之路对其他艺术家而言,只是一段文明传奇或令人神往的题材,对晓阳却是全部。自1985年他沿丝绸之路骑行至新疆始,丝路的人文、历史、民俗、山川、地貌等,便绵延不断地成为他作品的主角,至今不绝如缕。其上洋溢出的以进取、融合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激励他跨越一个个艺术的驿站:写实主义、古典工笔、小写意、工兼写等等,在一系列非凡的冒险之后,他最终到达“大写意”之圣域。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张晓凌 

  中国画的品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线,即线条笔道。笔线之高妙超逸,画之品位必然雅致而脱俗。而在当代中国画家中,杨晓阳对笔线一道深有心得,能独辟蹊径,独领风骚,以其个性化的笔墨将线的审美问题一一揭示,逐层透析,让我们看到或领会线的表现力及在当代发展的可能性。线的雄辩,在杨晓阳的绘画中再次得到证明。
  杨晓阳绘画中的线,最突出的审美特征是结构的抽象性及其表现力。线,在造型艺术中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而在绘画中的线,尤其用中国画的笔墨表现出的线条笔道,其抽象性的结构与表现力特别丰富。杨晓阳抓住了这一特点,根据自己的实践与体会,形成了他绘画中最核心的话语方式。
  著名美术评论家 郑工 

  “大写意”是杨晓阳先生贡献于当代中国画坛的重要艺术主张和思想智慧。他在《大美为真——十论大写意》中论道:“‘意’就是一种情意、一种意思、一种思想、一种想法,是人长期观察思考得出的对自然对象相对成熟的带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一种观念和看法。在绘画中的‘写意’是通过‘象’来表达的。”杨晓阳先生的大写意人物画不是描摹视网膜真实,而是表现一种内心视象。这一内心视象是被他主观再造的,……它来源于杨晓阳先生自幼浸染中国古典文化而养成的哲学思辩以及文化自信,而这集中体现在他的“大写意”理论及其创作实践。他自豪地说出:“绘画中的‘大写意’,它是世界艺术的极致和峰巅。”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 牛克诚 

  杨晓阳将梁楷、石恪风格的大写意人物传统,与汉代石刻的雄浑拙朴的特质相结合,又吸收了西北一带拴马桩、石狮子等地域风格浓厚的民间工艺的体块质感,从而将当代大写意人物画的造型语言带入了一个新的维度,即画家如何能在从写实性的规范解放出来之后,却还能让形体具有坚实而永恒的品质。
  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 曹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