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16年10月28日
会贤三品
会贤三品
   ■ 李子白
  有的书因其对社会问题、历史人文的关注引发读者的共鸣,或则教化,让读者一路读下来陷入沉静,去想很多事情。李会贤的散文集︽文开心扉︾恰恰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文开心扉》辑思亲怀乡、读书交友、警涯无悔、随感随想、岁月摘星、英语添趣、翰墨生辉七卷成册,世态百相,哲思驳杂,20余万字的内文中透析出巨大的人文信息。作者写文朋诗友,乡土亲情,写人生感悟,警涯纵横,写社会中下层人的爱恨情仇,家长里短,写作者本人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作者的睿智才情鲜活真实地跃然纸上,让我感佩至深,觉得应从三个层面去解读其书其文: 

    品人
  诚如著名散文家朱鸿先生在序言中提及的两件事,即上个世纪70年代初,会贤的母亲在供销社买了三尺灯芯布,回家后发现该付给售货员的布票竟卷在布里,其父在腊冬的雪夜,走十里路去送还布票;另一件是前几年,他和儿子吃完夜市回家,儿子突然惊叫起来:“糟糕,忘了给人家付钱!不给人家钱,咱们能睡得着吗?”话音未落就夺门而出了。这与父亲雪夜送布票如出一辙,同样是其父其子人性的闪光点。朱鸿先生评价说“事都小,境界皆高,祖孙的原则一以贯之。”是的,生活的细节处已见其家风,已显其为人。父亲在特殊时代经历的惨痛,给会贤心灵深处留下了无尽的阴影。也是他后来励志向上的动因之一。说实话,我真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与会贤相识数年,对其热情、豪爽的的性格或说魅力颇感喜欢。显然,他是那种干好本职工作之外,时刻不忘修心的人。而对他更多更深的了解却是从其文章中获悉。
  会贤是一位不断自省进步的人。《1987,我的“滑铁卢”之战》,反映了他从警中成长的履历,不断反省、反思,以求得业务技能精进,这样的人不让他进步都难。《诺言:我一定会让你明白》中兑现对抢劫被处决的纪甲的诺言,让其心服口服地伏法。《别不了的公大》(日记二则)与时代同步,及时更新知识结构,给自己不断充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会贤做人的点滴原则和底线。
  人品其实是说人际,也即情商。而人誉,多为口碑,听闻,只有零距离的交往才是真实。有的人相识后你会后悔不叠,有的人相知后你会大获裨益。不是所有的相识都是缘!“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说的是善善相遇;而善恶的首次遭遇,极有可能就是眼下无端的暴力或恐袭。这如同写小说之写善恶厮博易,写善善相争难。不失机遇地自我表扬一下,无异我与会贤的相识,是善善的际会。
  就本书的文本而言,会贤对这个世界是坦诚的,书名寓其敞开的心扉。文均不长,意蕴却绵厚,是其文心的留痕。此书对会贤而言是有纪念意义的。 

  品智
  警察行当是碗“强饭”,置身其间的甘苦与凶险朦胧诗般。我与会贤年龄相当,少年的生活有诸多相同的体验。因为自己有25年的从警经历,但凡遇着警界的文友,便有分外的亲切与热络。尤其是那些既有业绩又有文思的从业者,说实话,我都会多看一眼。会贤当属一例。既往,读会贤的文章,是其发表在报刊上的零散。当今年四五月间拿到其《文开心扉》的清样,便不落一篇地认真阅读起来,并深为其流布于字里行间的责任与担当倏生敬意。
  会贤说“随感而思是我的一种习惯,随思而录更是我的一种习惯”;“三十年的警察生涯,走南闯北,感触颇多,渐渐使我养成了一个职业特点,那就是特别注重研究地域文化。而不同地域的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民风和民俗。”智者的本初,只须导师引他入门,真正的结实就是他反复揣摩的自觉。
  他反复地赞美咏叹他所生活的这片地域,曾经是“周人当年在扶风和岐山之间建都称‘京’,按现在的话说,这块地方也应该属于皇城根儿……”他不停地用文字表达自己对故土的热爱,也不停地抒写自己的所思所想。
  读了会贤所写的《甲午新春读“甲申”》,本篇尖锐、深刻,且充盈着忧国忧民的情怀。由此可见,他思考历史,思考社会。他把我想说的话都说了,我无须再嚼他牙慧。《正名清明》火烧绵山是个糟糕的馊主意,以至留下晋文公重耳之憾!“衷心地祈愿我们的社会处处清明,百姓生活天天清明!祈愿世界在清明和谐的环境里永久太平!”会贤祈愿,可为公知一佐证。
  会贤阅读路遥《人生》的体悟,智性的会贤,对人生的思考,是想明白了的人。德顺爷爷话的引用,是对高加林的激励,何尝不是对会贤兄和一代人的激励!在此我也想添油加醋地说,还有两件东西是公平的,那就是人人都有享受空气和阳光的权利,所以人们有理由对制造了云翳和雾霾者进行指责。
  《茶好还须人品好》用《警世通言》中一则王安石与苏东坡取巫峡之水的茶谊,道尽了交谊中坦诚、修心之重。《一师一友一儒警》对友情的理解至极:“真正的朋友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消沉。”
  《尽责则心安》所描述的是作为政协委员的会贤,针对上海外滩的踩踏事件,两度提交议案,为西安市民的安居乐业鼓与呼,并使之获得广大民众的认同,落实。他怀民、爱民、为民,较之居其位不谋其政者善者矣。 

    品文
  说实话,《文开心扉》的内容可谓驳杂。这恰恰是辑各有侧重的七卷成册的必然特质。文集中,有不少农村记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农村风情画。会贤用了大量的篇幅抒写故土故人,下层人的情感。《父爱如炬照我行》中,亲情流泄,真实自然;《放不下的爱》,突显会贤的真本,刚烈里的柔软;《故乡大官村》儿时的记忆。叙述中渗透着对这方故土、历史人文自豪和对父母亲情及乡人们的炽爱;《快乐哥嫂幸福人》写了来自苏北山区,在西安打工的杨六斤、李三巧农民工夫妇,年过半百的砌砖师傅,为人忠厚,手艺精湛,在自己并不宽裕的条件下竟然不留名地给孤儿院捐款一千元。美善不惟达官显贵。反映了会贤不仅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之内惩恶,还在职业之外扬善的公知情怀。此篇令人难以释怀,故事精彩至极,文名朴实无华。
  有意思的是《我想吃派饭》一篇,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儿,有共同的经历。与会贤开句玩笑,有资格吃派饭的人,是那些有公家身份的人。不是谁想就可。
  《警察人生我无悔》中认倒卖文物犯罪的江某为小半天的弟弟,突显了会贤的悲悯情怀;《孩子,我愿终生守护你的蓝天》去狄寨原的儿童村尽自己的一分绵薄之力。不光写赞慈善,关注儿童,还直接参与。会贤笔下是世态百相,他观察,他思考,他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汇聚成文字展示在世俗面前。说会贤是儒警,一点不过,因其有悲悯大爱之心;《贤内助的炒瓢》是篇让我看了落泪的篇章。不仅因自己在警营二十余年,深有体会。其实家属们看重的不是“炒瓢”等的实物,而在那份荣誉……
  至今,我记着会贤成长中的两件事,即:《我的西安我的家》中所记述:初到西安上学的会贤到书店买工具书,相询于店员。店员竟冷冷地回以“对面”。害得他走出书店,到大街对面找到一家水产店。当他回到书店再度向店员相询时,得到的却是“真是个小乡巴佬!我说的是我对面的柜台”。店员的态度,反映了计划经济时期国营垄断的傲慢。而数十年后的会贤却表述,长期的西安生活“让我见证了西安发展变化最快的三十年,我时常在思索,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我誓言一定要以实际行动来回报培养了我的古城人民。”另一件是《难忘那碗排骨汤》中写自己来西安上学后,因为清贫,平时在学校的灶上吃不到什么油水,在一个周日大雪的傍晚,他跑到一家名为“日夜面馆”里,喝别人吃剩的排骨汤……这种辛酸让我无言,但它是会贤成长中的真实履历!
  著名作家吴克敬在序言中说“我偏爱李会贤文字的朴素,更喜欢他文字的实在,而这应该就是李会贤文字的特色了——不虚夸,不粉饰,直率自然,坦诚有度。这是为文者都想有的境界,李会贤就如此轻松自在地达到了。”著名散文家朱鸿先生在序言中说:李会贤的散文“毕竟是独秀的,孤芳的,自存其鲜明的个性”。“透露的是扬善,抑恶,正直,报恩,积极向上,大路朝天。”“无不是源于其心,有感而发,呈现着可以触摸的灵魂的热度、软度和润度。”“颇受中国传统散文的影响,在技法上常用感慨生情法、夹叙述议法,有的随笔还用了事理辩驳法,足证他的散文创作有所本传,有所继承,这一点难能可贵。”
  是的,就文学的技巧而言,《文开心扉》或有这样或那样的瑕疵与不足,但就性情与思想而言,它已远远超越了有些云气稀薄,雷大雨小的煌煌巨制,在这本并不算厚的散文集子中我看到的是会贤的真实!他谦虚地自称自己的作品碎散,是“随性而作,只为静心修身”。我就想思想性的文章需要多大篇幅。他说:“为什么叫个文开心扉呢?我一直认为,对于一个诚实的人而言,以心撰文是最基本的底线。”
  “书是游走在纸上的灵魂”,而“作者,只有心底干净了,作品才能干净”。我还能说什么呢?至少他是用这样的态度来写他的作品的呀!
  与其说阅读会贤是为给其写书评,倒不如说是在繁忙中能静下心来的一次走进生活社会实践,跨时空的采风、体验,汲取生活营养,是一次深入生活的滋养,更多是思想的共鸣。在我的视野里,李会贤已非是不是儒警的问题,而是是否是优秀公知的问题。这是我的认知。
  今日,拟就此文,虽不足以表达会贤的率真与豪放,却是我阅读《文开心扉》后真实的这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