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摄 10月15日晚,作为唯一代表四川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展示比拼的剧目,川剧《尘埃落定》在西安人民剧院进行评演。此次演出,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对该剧进行了精心调整和提升,赢得西安戏迷的认可。而作为主演兼主创的川剧名家陈巧茹也因此大量圈粉。
从电视节目说起
“古老的康巴高原,土司和奴隶代代相传。寨墙隔断了人们的视线,只有一个傻子看到了明天……”宛如天籁的藏式高腔、婆娑婀娜的川剧版锅庄、写实逼真的舞台布景将观众带到了上世纪的康巴高原。剧种卓玛的扮演者陈巧茹走入北方戏迷视线还要从一档叫做《伶人王中王》的戏曲综艺栏目说起。
今年初,一档被称为戏曲界“我是歌手”的栏目横空出世。节目汇聚京剧、评剧、豫剧、川剧、河北梆子、晋剧和秦腔等剧种。陈巧茹是川剧的参赛代表,也是唯一一位从第一场一直演到最后一场的选手。节目上,从妩媚动人的潘金莲,到哀怨悲绝的焦桂英;从醋意大发的郗氏,到纠结挣扎的蒲兰,无论是传统经典,还是移植国外的名剧,她都能完美诠释。12场比赛,给观众带来了12个个性鲜明、性格迥异的形象。也正因她不凡的艺术功力,在荧屏上圈粉无数。
谈到在什么机缘巧合下参加了这个节目,她说:“白燕升老师跟我一起做过节目,比较熟悉,他在构架节目时找到我,让我考虑一下来参加。刚开始我也犹豫,有顾忌。因为有很多功成名就的大师前辈在面前,要是去,我也不知道有哪些名家参加,万一出现什么情况砸了自己的牌子。考虑了三天后,一方面觉得自己从艺三十年,舞台形象和剧目非常多,从传统到新编,再到名著都有。另一个角度,川剧给外界的印象好像只有变脸、吐火,不管怎么说这都是机会,让观众了解川剧表演、人物、剧本也是非常丰富的。从自身出发,作为演员,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检验。于是就带着一种平常心去参加了。这次全方位展示川剧,不管结果咋样,都是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的。”
与西安有个约定
比赛中,陈巧茹一路过关斩将,走到决赛。整个过程中,她说令她感悟最深的是川剧这个很丰富的剧种给予她的空间很大,只要演员有能力、本事,都能给你展示出来。“这个舞台承载了传统理念,而节目组用最新的手段来传播中国文化最精华的部分。经济大潮和快文化的当下,真正要做这方面的说的多,行动少。所以我们的领导者要有这种情怀为传统艺术出谋出力。同时与其他剧种名家交流中,发现自己特色,吸收他人优点。比如秦腔,特别之处是大喜大悲,给我的感觉是传统的底子和功夫非常好,走人物,走心。但是川剧从型腔、声腔,又不可能像秦腔这样来做,得呈现自己的特色。秦腔是圆号,而川剧是小号。我们可以相互借鉴学习,但不能丢掉自己的特色。”
谈到秦腔与川剧的合作,陈巧茹讲到她与秦腔名家李小锋在《伶人王中王》中曾互相说成都和西安是对方的办事处。10月12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将秦腔《周仁回府》带到了成都。这次《尘埃落定》来西安也算是约定的履行。把喜欢秦腔的戏迷带来看川剧,把喜欢川剧的群众带去看秦腔,在各自的领域互相渗透、宣传。“之前也来过西安演出,但都是小戏。这次来不一样,既是参加国家艺术节,又有之前的约定,所以感觉特别亲切、亲热,就跟自己在成都演一样,没有紧张和陌生感。计划明年在成都文联的活动中把川剧和秦腔糅在一起演,得到共同推广,让戏迷更亲近地欣赏两个剧种。也会邀请秦腔名家去四川开讲座,探讨一些民间的推广,如新媒体和网络传播等。”
传承要脚踏实地
在《尘埃落定》中陈巧茹一人分饰两角。如何拿捏人物灵魂进行角色转换,陈巧茹说:“首先得掌握人物的基调,卓玛是个心地善良、淳朴又聪明的奴隶,对傻子特别忠实,所以这个角色扮演我就抓住可爱、善良、天真、聪慧。塔娜因为是土司千金,又留过洋,见多识广。从小娇生惯养,所以目空一切,很高傲。这个形象的扮演我就把她规定成花旦,而卓玛是闺门旦。在戏曲行当区分后就得在形体和声音方面去处理。塔娜的唱腔要尖、细,卓玛是深、婉,朝下走。因为之前塑造的人物性格都不同,所以这个转换我驾驭起来还是水到渠成的。”
《尘埃落定》这次来西安演出,通过再次打磨、修整,让舞台更具层次感,与之前相比最大的区别之处是从服饰到音乐都经过一板一眼的推敲,更加熟悉。对于川剧的传承和发扬,陈巧茹说她下一步打算在网络和新媒体上放些精力去推广,再打造一至两部新的作品,同时把一些传统剧目再琢磨一下。“传承不是一句口号,要实实在在地去做。只要是我们现在从事传统艺术的工作者和领导能去做,哪怕不能取得成功也是值得敬佩的。不当裁判员,多当运动员,多给正在做实事的人一些包容和支持。”
文化艺术报记者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