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07版
发布日期:2016年10月14日
李君梅:值得专注的唯有戏曲本身
李君梅:值得专注的唯有戏曲本身
  李君梅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二十六届上海戏剧“白玉兰主角奖”获得者,中国秦腔“四小名旦”之首。陕西省青联常委,陕西省民盟委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三八红旗手。代表作有《带灯》《锁麟囊》《梨花情》《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等。 

  “因为爱着自己所爱的事业而烦恼;也因为爱着自己所爱的事业而快乐。”
  这是中国秦腔“四小名旦”之首,梅花奖、白玉兰奖双料获得者李君梅曾经写在自己首张秦腔CD《春之声》扉页上的话。
   令她全心热爱,牵动她一忧一喜的那份事业,毫无疑问唯有戏剧。
  适逢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前夕,李君梅主演的大型商洛花鼓戏《带灯》作为十一艺节重点剧目之一受到多方关注。在繁忙的演出活动之余,李君梅接受本报采访,倾诉了她对秦腔艺术和演艺事业的满腔挚爱。 

  老戏骨也要从零学起
  大型商洛花鼓戏《带灯》改变自贾平凹先生的同名小说,李君梅饰演的主人公带灯是一位被分配到偏远山乡樱镇做综治办主任的女大学生。这个贫瘠、偏远的小镇充斥着上访、冤狱、村干部不作为、尘肺病等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然而,带灯像一只萤火虫一样在夜中巡行,发挥着点点光亮,拼死地燃烧和照亮。
  李君梅饰演的带灯在朴素中蕴含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但在刚开始挑战这一角色的时候,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当时刚刚演完《锁麟囊》,紧接着就是《带灯》,一点缓冲时间都没有。而且我之前一直是唱秦腔,花鼓戏是另一个领域了。”2014年5月13日,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商洛跟主创人员碰头,开始学唱。这是个艰难的过程,而最难的部分在于“必须要有花鼓戏的味道”。
  迄今《带灯》已经演了100多场,观众和业界的反馈都很不错,李君梅也凭借这一角色夺得“白玉兰表演主角奖”,但她并没有就此满足。“现在我也不能说唱得特别地道。”她说,“今后应该还可以再地道一些。” 

  走进角色内心最重要
  “我喜欢大喜大悲,能够展现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戏。”李君梅始终认为,演戏最重要的是走进角色内心。所以无论哪个角色,李君梅都喜欢在一遍又一遍的排练和演出中反复琢磨。排《带灯》期间,她无论走到哪儿都带着原著小说,读了一遍又一遍,一点一滴地感受带灯的心态与气质。
  《带灯》的导演、和李君梅有过多次合作的徐小强曾经说过,李君梅身上有着与带灯相似的特质,都是同样的“直率单纯”。其实不独带灯如此,无论《梨花情》中的梨花,《锁麟囊》中的薛湘灵,《断桥》中的白云仙;抑或《迟开的玫瑰》中的婷婷,《留下真情》中的叶子,《大树西迁》中的苏小枫……李君梅塑造出的古今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能见到一些与她本人契合的因子。
  但这并不是因为她们像李君梅,而是因为李君梅在她们身上倾注了浓烈的感情与灵魂。一个优秀的演员能令观众看山是山,成功演绎出角色应有的形象。而杰出的演员则要更进一步,在树立丰满的角色之外,为她赋予表演艺术家自身所独具的强烈魅力。 

    从大胆探索到回归经典
  在艺术家而言,创新永远是必需品。但对于传统艺术瑰宝的戏曲而言,如何把握创新与传承的界限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有些创新是成功的。譬如《带灯》,为了配合李君梅的演唱特点,更好地表现角色形象,剧组大胆地在花鼓唱腔中套用部分秦腔板式,增强了演唱的爆发力,这个创意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还有些创新则褒贬不一。李君梅在采访中回顾了自己曾经的一些探索:“年轻的时候总想做些新的东西。1998年的时候,我出了一段新《断桥》。用5米多的水袖,将大白蛇整个形象化地展现出来,舞蹈性很强。”又如《晴雯撕扇》,她在唱腔上进行一定处理,展现出来后有了一些越剧的感觉。这些创新得到了不少观众的认可,尤其在非戏迷中引起不小的反响。但俗话讲,“生书熟戏”,总免不了有票友觉得还是老版本更可心。
  戏演了一出又一出,李君梅忽然觉得自己走得太远了。那时她刚刚排了秦腔《锁麟囊》,这部改编自京剧程派扛鼎之作的剧目有着非常严格的程式规范,然而就是这种戴着镣铐起舞的程式之美深深倾倒了李君梅,让她重新感受到戏剧传统中的魅力。“老艺术家历经七十多年的大浪淘沙,把一些东西编排得特别漂亮。我们学了,但也只是皮毛。在演出过程中你会发现,我们的戏曲传统中,无论身段、唱腔、还是表演,总有更多的潜力可挖。”直到今天,李君梅最喜欢表演的还是《锁麟囊》:“每演一遍,都能发现一些新的东西。” 

    “名角儿”不是一个人的成功
  从艺多年,斩获荣誉无数,但被问起成功之道时,李君梅并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
  “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单位的培养。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编导、化妆、舞美、音乐、龙套……一场戏集合太多人的心血了。这么多人众星捧月般才能捧出一个主角来,如果没有他们,什么都无从谈起了。”
  “获奖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参赛多。小时候胆子特别小,所以无论什么比赛,只要有机会老师就让我参加。不是说非要拿奖,而是为了磨炼自己。比赛时的状态和平时演出是完全不一样的,参赛多了上台自然就不容易紧张。所以参加比赛一是为了检验自己,二来也是个相互学习的过程。”
  真诚的戏迷观众也是李君梅前进道路上的动力。言谈间她说起一位网名叫昆昆的山西戏迷,为追一场戏,常常商洛、北京地坐着火车全国跑。总是默默地来,默默地走,偶尔腼腆地打个招呼。昆昆原本不学戏,但他的研究生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编剧专业。“这样的戏迷会给你一种动力,让你觉得那些疲惫、那些病痛能算得上什么呢?你有什么理由不把最好的表演献给他们呢?” 

    本分做好戏曲才是正道
  对于表演,对于秦腔,李君梅爱得纯粹而专注。
  为求突破,她会在得到“四小名旦”荣誉后毅然离开舞台,前往中央戏剧学院进修。
  为完成演出,她经常不顾职业病的困扰带病登台。但她从来不以为苦。“因为我喜欢戏。只要喜欢,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
  演起戏来,李君梅毫不“挑食”:“古典题材有丰富的程式,表现手法很美。现代戏需要更多的肢体语言,更注重调动内在的理解,各有各的趣味,我都很喜欢。”无论秦腔、眉户、碗碗腔、花鼓,乃至话剧,她都有涉猎,从种种戏剧形式中汲取营养,打磨技艺。“只要与戏曲有关的我都有兴趣,但说到底还是要回到秦腔上。”
  在这个纷纷扰扰的时代,李君梅不炒作,不“跨界”,不随波逐流,以一种几乎“老派”的方式坚守着对戏曲最纯粹的追求。谈到当下最红火的网络宣传,她坦承这是很好的渠道,但应该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作为一个演员,真正的精力和时间还是应该用在表演上。“观众永远众口难调,艺术从来没有捷径。只有磨炼自己的技艺,本本分分做好戏曲才是正道。”
  文化艺术报记者  倪尧 吴嫚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