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不合就斗图”“没有表情包,还能不能愉快地聊天了”;金馆长的“迷之微笑”衍生出无数的网络魔性表情,宋民国快要萌化人心的可爱表情也成为无数女生微信聊天时的“标配”;“洪荒少女”傅园慧赛后接受采访时的自带表情包为她圈粉无数,在引发全民关注的同时也折射出国民对于真诚直率的赞许,对于体育竞技精神的本真回归。
不知不觉间,“表情包文化”已经登堂入室,进入主流文化的视野中,成为一种无法忽视的网络文化现象。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即时通讯软件大行其道的当下,表情包已然成长为一套通用流行的话语表达体系,改变着我们日常表达、交流的方式。
“:-)”是用ASCII字符构成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表情符号。1982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斯科特·法尔曼教授为避免网络平台上纯文字的交流方式可能带来的误解,在大学的电子公告牌上建议,用“:-)”这个符号表示笑话,用“:-(”表示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作为一种图形符号,表情包既是人们进行文字交流时的辅助工具,更在语言、文字之外开辟了表情达意的一片新天地。
相较纯文字而言,丰富、细腻的面部表情往往更能传递出人们复杂微妙的心绪。在视觉文化时代,简洁明了的图片能够负载大量信息,更易为受众所识记,天生具备文字表达所不具备的优势;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动一动手指就能发出大量有趣、讨喜的表情图,在线上交流时打破冷场、拉近距离,可谓方便、快捷、高效。表情包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日常交流的成本,适应了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需求。
对于表情包的大规模使用,不必过于担心也无需人为干预,但也不能为顺应潮流而去毫无原则地迎合。生活在浮躁的现代社会,“娱乐至死”所导致的文化精神的枯萎值得警惕。真正引领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进步的,应当是具备人文关怀、反思精神的高雅艺术、精英文化。 张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