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6年10月07日
张保华:把张派眉户发扬光大的传承人
张保华:把张派眉户发扬光大的传承人
  张保华生活照
  ︽别窑︾剧照
  ︽海瑞驯虎︾剧照
  ︽张连卖布︾剧照
  “今夜炉火一夜一夜红,咱夫妻双双齐呀齐动工,我把风箱动,我把铁锤抡,扇的火儿烘烘烘,打的锤儿叮当叮……”这熟悉的唱段就是著名眉户戏《十二把镰刀》的选段,而将这首经典眉户戏唱红的正是享誉西北五省的“眉户王”张新尚。今年8月中旬,张老师的儿子张保华将此歌收录到自己的新专辑《华腔秦韵》中,接起父亲的旗帜,重新演绎了这首眉户经典。
  文化艺术报记者近日采访张保华,听他讲述他与眉户之间的情缘。 

  出专辑为了传承父亲艺术
  2015年1月10日,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张新尚不幸突发心脏病逝世,享年68岁,令陕西戏曲界悲痛不已,也让他的儿子张保华无法接受。
  张保华说,老爷子去世半年多,自己一直走不出来,“基本上处于沉迷期,我觉得太快了,俗话说床前有孝子,咱们将来都要伺候老人,他却没有给我行孝的机会。”
  直到去年七八月份,张保华调整好心态,意识到一定要把父亲的毕生所爱——眉户传承下来,才开始着手准备出一张专辑。
  花了多半年时间,这张名为《华腔秦韵》的戏曲专辑终于面世了。专辑共收录10个唱段,5段是张保华演唱父亲生前经典眉户唱段,5段是张保华从艺以来的秦腔曲目片段。
  说到父亲的代表作,张保华如数家珍,“父亲的一些经典唱段,可谓是家喻户晓,老少皆宜。《张连卖布》《屠夫状元》《十二把镰刀》《男寡妇上坟》……所以现在我做这个工作,一定要把父亲的所有唱段全部传承下来,让人们知道父亲虽然不在了,还有他的儿子一直在唱。” 

    父子声腔相似模仿中有创新
  张保华,1973年生于西安北郊盐张村,14岁考入陕西省艺术学校(现为陕西艺术职业学院)。
  众所周知,张保华的父亲是眉户大家,所以他从小就对眉户等戏曲耳濡目染。“我跟父亲学唱戏的时候,因为我是他的儿子,所以在传授的过程中,他不会像老师给一般的学生讲得那么自然、流畅、简单。所以父亲在教授我练唱的过程中,我觉得他并没有我的专业课老师教的好。不过很多人都觉得我和父亲的声腔非常相似,这个是血液里带的,天生的,不是谁有意能模仿来的。但是艺术传承不能仅靠模仿,还要在效仿的同时进行创新。”
  谈起小时候学戏最难忘的事,张保华说,“当时在临潼的时候,戏校条件不好,我戴着手套,在操场的雪地上靠着墙拿大顶(倒立),一拿顶就是40分钟。当时我的手冻得裂口子,到现在冬天手还会冻裂。”张保华一边说一边伸出手给我们看。“我们平时练功的时候为了更好的施展动作而穿着比较轻便,我记得有一年冬天特别冷,大家基本都穿的棉鞋棉裤过冬,而我却耐着严寒只穿了两条线裤在雪地里练踢腿。现在想想,那时候的训练条件确实挺苦的。”
  张保华目前在陕西戏曲研究院的秦腔团,但是不管秦腔还是眉户,都是戏曲种类的一种,唱法不一样,大致的发音、情绪的处理上是相同的。所以,张保华对秦腔和眉户都十分精通。 

  “科学发声”好听又好唱
  秦腔是我省的大剧,眉户、碗碗腔、阿宫腔等都是小戏。戏曲分为本戏、折戏和唱段。本戏,以家庭悲欢离合、爱情、公案为主要内容,一般都是3个小时;折戏是本戏里的一折,或是一出,一般是两个人以上的表演,多为本戏中抽出的具有独立性的精彩部分;而唱段,一般就是三四分钟,是一折戏中的经典片段。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讲究的是“手眼身法步”。张保华说:“戏曲艺术是遗憾艺术。艺术家总是在表演过后反思自己哪部分呈现的不是很到位,哪里还有改善提升的空间,他们总是惋惜给观众所展现的作品不是那么完美。其实艺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灌入新的成分才可以使艺术更加成熟。每次看以前的表演,观众可能看不出来问题,但作为专业人士,我会发现很多细小的问题。但只有等下一次把自己的见解融入进去,才会更加完善。”
  张保华说自己在上学的时候,借鉴“科学发声”的方法来提高演出水平。“有一次听父亲演唱《屠夫状元》,我觉得很好听而且很舒服,感觉父亲演唱过程中也比较轻松,我就向父亲‘取经’,询问是什么技巧。父亲告诉我在演唱过程中要用‘科学发声’的发声方式进行。”于是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根据老一辈艺术家的经验慢慢摸索总结,将“科学发声”和戏曲结合在一起唱戏,戏迷们也普遍反映更加好听。我觉得“科学发声”不能一味的用嗓子纯吼,使劲发声嗓子也会疲惫,其实关键在于呼吸,用腹部的气带动声带振动来发声才可以,要学会用“丹田发声”。现在不少人见到张保华,都开玩笑地问他:“给我教教你的‘科学发声’嘛!” 

  好剧本太少 好编剧难求
  传统戏曲大多描写的是明清时期,最近的也是在上世纪40年代大生产时期的一些剧目。对于这一点,张保华说,有历史渊源的故事都能传颂下去,没有经过一个时代的变迁和积淀,不好去总结历史。像《三娘教子》《三滴血》《窦娥冤》《桃花扇》都是几百年前的东西,现在还有这么多人在唱,就是因为经典,有教育意义。经典的作品内容总是会使人喜闻乐见,让人印象深刻。没有经过岁月打磨和洗礼的作品终究是昙花一现,无法深入人心。
  在戏曲的传承上,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张保华解释到,演员好找,编剧难求,好剧目、新剧本太少。这是创作上面临的最大问题。同时就是缺乏宣传,关于陕西秦腔的宣传力度太薄弱。如果可以得到政府重点投资和大力支持的话,那么对于秦腔文化的提升将会有很大的影响。“同时我也希望艺术家们可以倾力协作,这样才有利于展示一个精品剧目。” 

  梨园世家致力发扬眉户和秦腔
  张保华的家庭可谓是梨园世家,目前,儿子也进入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工作,从事杖头木偶的表演。
  张保华表示自己从不后悔踏上这条戏曲的道路且很享受这种戏曲艺术。他说自己每次去基层演出听到台下掌声的时候,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涌上心头。
  张保华说自己致力于发扬眉户和秦腔艺术并不是为了名和利,主要是想把父亲的艺术传承下去,父亲在世时也对自己有要求,希望自己在工作上大步往前走,所以更加坚定了他要把眉户和秦腔文化发扬光大的决心。
  张保华还告诉记者,接下来他还会不断地去宣传秦腔和眉户,只要老百姓爱听,他会不收任何费用给大家演出。如果有谁想要这张专辑,他都会给寄,他也非常欢迎全国各地的戏曲爱好者与他探讨交流。  文化艺术报记者 刘青 见习记者 康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