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九年的马车 
李世民曾说,“食为人天,农为正本”。正因如此,中国农耕文化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它贯穿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始终。高陵场畔农耕民俗文化博览馆,一件件藏品见证着关中农耕文化历史的兴衰变迁,希望给后人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针对打车难,清朝也曾制定“交规” 这架做工精良、配匹良驹便可上路的马车(见题图),据收藏人闫国新介绍,这是他花3.5万元从太白深山淘来的,其较、辙、轱、辘、辏、轴等重要部件都有雕花、包铁和黄铜饰物,右辙上还刻有“嘉庆九年”的精确纪年,左辙上“吉祥如意”字样也是清晰可见。2013年西部文博会上专家估值200余万元。
提到交通工具,我们得说说路况,据说清朝下雪天也会出现打车难。古代的路况较差,道路大多崎岖不平,有雪时路滑,雪化后泥泞,相当难走。为此,清代朝廷制定了一些“交通规则”,尽可能减少雪灾期间的交通事故。
《大清律例》规定:因为天气关系骑马撞伤人的,赔偿医药费,还得把坐骑赔给伤者;如果把人撞死了,打一百大板,坐牢,另外赔偿死者家属丧葬费,其坐骑则被官府没收。
相传在嘉庆年间,某文士客居沧州,适逢大雪天,本来在沧州地面雇一驴车,一天只要400文钱,因为下雪,车价涨了一倍,该文士感叹道:“雇驴冲雪非容易,日费青钱八百文。”有时候多掏一倍车价,也不见得能雇到车,因为下雪天车夫生意极好,“雪地呼车时辰久,靠着门旁叫腿麻。”跟现在雪天市民出门一直打不到车的情形很相似。
据介绍,在这家博览馆,完好可用的硬轮马车有45挂,仅“嘉庆九年”(1804年)、“咸丰五年”(1855年)这样有精确纪年的上品就达十几挂,还有大小不等的轿车、货车轮子300余只。如果把这些马车全部吆喝上路,其浩荡之势堪比皇帝巡游。
高陵场畔农耕民俗文化博览馆主人闫国新表示,希望在高陵场畔打造一座拥有粮油、棉麻、水车、马车、鼓乐、武道、度量衡等50个主题馆的博物馆集群——华夏农耕民俗文化遗产博览园;其中度量衡博物馆预计在明年正式开馆,届时这里或将成为“最公平”的博物馆。他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里打造成关中农耕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基地和特色旅游文化名片。
人类最早的磨面机:一片麻石,一柄石棒
一片麻石,一柄石棒,一把谷物反复搓磨,6000年前的先民竟是如此艰难地告别了原粮生吃的时代。这套“人类最早的磨面机”,学名叫做龙山石磨,全国也没几件。这件石磨早年出土于山东历城龙山镇,后被当地收藏,今被交流给高陵场畔农耕民俗文化博览馆。在多次文博会上,藏家开价数百万,而专家则称其学术价值难以估量。
来自商州大山的绿豆石豆腐磨,地盘直径大过一米,上下盘直径54厘米,厚度30厘米;下盘镶入地盘槽道,不会跑偏游移;上盘刻有碗型料窝,避免抛洒溢料。专家坦言,无论从选材、设计、规格、刀工、年代以及保存完好程度上看,这套石磨可能已是豆菽加工类的磨王了。
其实早在上古时期,祖先已开始追求“食”的文化。从神农种五谷开始,祖先结束了漂泊流徙的状态,他们发明了木耒(l侑i)、木耜(s佻)等农具,通过劳动,过上了定居生活。
展馆里,从刀耕火种、人畜力作业到机械化收种,从木桶提水、手摇辘轳、牛曳水车到电打水泵灌溉,从手工搓磨、驴拉磨子、水打磨子到电力磨面,从手剥棉籽、手摇纺车、穿梭织机到机械脱籽、轧花、纺织;汉唐的铁犁,宋朝的高转筒车,清时的吊锅……这些数以万计的老物件,无不展示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
文化艺术报记者 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