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一支《雀之灵》让全国观众为杨丽萍的舞姿所倾倒,如今她虽已58岁,舞姿依然宛如少女,仍被人们视作孔雀的化身。此次应邀助阵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并携舞剧《十面埋伏》为丝路艺术节做开幕表演,杨丽萍十分欣慰,她期待西安观众从舞台上看到自己一次全新的尝试。
9月6日、7日晚,由杨丽萍担任总编导的舞蹈剧《十面埋伏》在西安索菲特人民大厦大剧院精彩亮相,古城市民用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孔雀公主”和她的新作《十面埋伏》。
融合多种艺术语言
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
舞蹈《十面埋伏》是杨丽萍继舞剧《孔雀》之后,在2015年推出的全新概念的舞台作品,由杨丽萍担任总编导、艺术总监,国际著名视觉艺术家、奥斯卡金像奖得主叶锦添担任美术和服装设计。
《十面埋伏》一开场,乐手在层层剪刀后弹响中国经典琵琶曲《十面埋伏》,整部舞剧也被琵琶乐贯穿,琵琶也成为该剧音乐的灵魂乐器。所有演员的妆容以传统京剧扮相为源头,服装造型也同样源自东方经典元素。同时又融合了京剧、太极、剪纸、皮影等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所谓剪不断理还乱,剧中有个剪纸人从头到尾都在剪,最后被剪纸埋没。整台演出不见刀枪,却隐隐蛰伏危机,投射出古往今来人们内心的不安与恐惧,正所谓“十面埋伏”。
谈到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历史剧,杨丽萍说随着时光流逝,自己突然发现传统的东西非常美好,一定要把传统文化挖掘和呈现出来,否则它就没了。前一段时间,她一直在思考人生和生老病死,发现这个世界还是危机四伏,然后就想用我国两千年前家喻户晓的楚汉争霸的故事来反映人性与现实。
头顶万把悬空剪刀
脚下满地血色羽毛
《十面埋伏》里让观众印象最深刻的无疑就是舞台上空悬挂着的万把剪刀和满地的红色羽毛。
悬空剪刀,这个设计源自装置艺术家刘北立以剪刀为主题的一项行为艺术展。“剪刀,是民族文化中的特殊符号,也是整台演出的隐喻。”杨丽萍说,“剪刀是东方文化的一种符号,咒语、凶器、伤害,我们看到剪刀隐约看到了很多含义,‘剪’字上面有个‘前’下面有把‘刀’,中国文字里面蕴含着一种巧妙而形象的隐喻。近两万把悬在头上,会营造一种危机感、恐惧感。”
在《十面埋伏》中,处处都弥漫着象征意味。韩信,由两人扮演,一黑一白、一阴一阳犹如人性里的善恶总是如影随形。杨丽萍说,“这个人物既可以大丈夫,又可以受胯下之辱,会杀人如麻,也有柔情一面。每个人心里都有阴暗一面。”剧中二人有一段互依互斗的双人舞,也是人性善恶的一种博弈。
斗争必带来暴力和血腥,杨丽萍认为表现血腥不一定非要用写实的表现手法,也可以用非常浪漫的方式。在《十面埋伏》中,杨丽萍选择用80多公斤的红色羽毛铺满舞台代替鲜血,来表现“生命轻于鸿毛,一将功成万骨枯。”另外,在虞姬项羽自刎的章节,虞姬从项羽的嘴里拉出一根红色的丝带,缠绕在自己脖子上,用项羽的血来自杀,配上龚琳娜的凄凉哼唱,让不少现场观众感动。
京剧裘派嫡系传人担任主演
虞姬由90后男舞者反串
《十面埋伏》这部剧演员大部分是男性,特别是几位主演。主演裘继戎出身梨园世家,为京剧名角裘盛戎之孙、裘少戎之子。而在《十面埋伏》中,裘继戎一曲《越人歌》融合京剧与现代舞,带给观众诸多惊喜。
男版“虞姬”胡沈员是90后,出生 于四川泸州,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舞 蹈学院,大四那一年,他把目光转向 了现代舞,2014年加盟《十面埋伏》 剧组。和尚参与主演、编舞,饰演的是 “项羽”。他曾经是“桃李杯”金奖得 主,之后“消失”了五年。他告诉记者 说:“这部剧对杨丽萍老师来说是一次新的尝试,对我而言则是舞台的回归,我会十分珍惜。”
演出结束后,掌声如雷,杨丽萍携演员谢幕有半个小时。舞剧几段表演一直被观众津津乐道,一段是杨丽萍为韩信设计人性“黑”与“白”两个面,市民李先生表示,“这段设计太巧妙了,用一黑一白两位舞者来表现人的两种性格太有创意了。”
另一段则是虞姬项羽自刎的场景,观众马女士认为,“我完全没想到表现自刎会选择一根红色丝带,并不是人们印象中会有水呀代替血液,两人用丝带连接在一起,画面包括音乐非常唯美动情,这段设计让我印象最深。”
文化艺术报记者 刘青/文 见习记者 康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