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博会上,被誉为“陕北之北“的榆林给您带来黄土与大漠碰撞的震撼,从旅游、曲艺、手工艺术等方面,告诉您榆林不只有黄土大漠,还有雄厚的文化底蕴。
旅游:黄土与大漠的碰撞
榆林展馆位于B3丝路陕西馆。该展馆面积共180平方米,以图文说明、视频展示、现场演出及实物展出等多种方式,向外界展示榆林的旅游产业、民间手工艺品和民间曲艺。
提到陕北旅游,人们大多先想到延安,而陕北之北的榆林,同时拥有黄土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边关边塞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旅游开发潜在价值极大。
此次旅游产业展示,主要以图文及视频演播形式,展示榆林近年来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重点推出统万城、石峁遗址等重大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及榆林文化创意产品,以此打造榆林文化旅游产业的品牌价值。
统万城因其城墙为白色,当地人称白城子。是匈奴留下的唯一都城遗址。驻身苍茫大漠之中,看孤烟落日,遥想当年此地的繁华与现今的苍凉,此番感触只有统万城独属。
神木石峁遗址是我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近日《石峁遗址保护规划(2016至2030年)》出台,在近中远三期规划任务完成以后,石峁遗址将建成有山有水有博物馆的考古遗址公园。
此外,清涧黄河太极湾、靖边龙州丹霞、神湖红碱淖等自然风光;靖边小河会议旧址、米脂杨家沟毛主席故居、绥德三五九旅革命纪念馆和习仲勋故居等红色旅游;米脂姜氏庄园、绥德黄土文化风情园等陕北民俗文化;佳县白云山、横山波罗古堡等宗教文化;榆林古城、神木杨家城、府州古城和李自成行宫等为历史遗迹,共同组成全方位,多视角的大榆林文化旅游圈。
手工艺:源自指尖上的艺术 民间手工艺品,在现场展示并交易剪纸、石雕、木雕、泥塑、刺绣、石板画、手工挂面等榆林优秀非遗技艺项目。以体现民间手工艺品价值来挖掘商机,从而寻求并实现项目合作,实现共赢。
陕北泥塑最早用于庙宇建造,以当地胶泥为原料就地取材,用手工捏制不上色的各式物件。近些年,展现陕北黄土地风情民俗的绥德民间泥塑颇受关注。据悉,绥德泥塑大师王维生将会来现场展示泥塑技艺,并展出其作品。普通的黄泥在他手中都会变成展示陕北历史、风土人情的载体,还原陕北人以往的生活场景。王维生曾在采访中说,他试想过将泥塑这一行当产业化,只有这样才能做大陕北泥塑,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并投身到这个行当中。
除了泥塑,在陕北最为人称道的便是石雕和剪纸。能工巧匠在当今依旧用指尖的技艺阐释着“米脂婆姨绥德汉”的美誉。本次展会也将实物展出绥德石雕,让更多人了解绥德汉的石头作品。绥德有民间艺术“五乡”之称,县城即是一座巨大的石雕展览馆。从天下第一楼到天下第一狮,从石魂广场到千狮桥、龙凤桥,每一个地标都是石雕文化的积聚和展示。
同时,陕北剪纸大师曹宏霞也在现场展示剪纸技艺。从传统的花鸟鱼虫到人物肖像,再到榆林古城、陕北民俗故事等,她的剪纸无所不包。观赏剪纸,就像走进了陕北文化的百科全书,从一纸可视全貌。她曾表示,作为一名陕北婆姨,希望通过剪纸宣传榆林,让剪纸走得更远,也让更多的人认识榆林。
曲艺:黄土地的古老诉说
在陕北,无论年间还是婚嫁宴会,民间曲艺都会占据活动绝对地位。本次展会,榆林馆以舞台现场展演的形式,以陕北民歌、陕北说书等优秀民间文化艺术,与观众当面交流,打造民营演出企业“走出去”的交易平台。
榆林曲艺形式异彩纷呈,有陕北民歌信天游,有陕北说书、榆林小曲,还有清涧道情、府谷二人台、陕北秧歌等不同形式。最早留给盲人生存技艺的陕北说书,演唱形式由艺人手持三弦,腿扎梆子、耍板(麻喳喳)自弹自唱,多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来教化民众,知名度最高的陕北民歌,在展演中成最大亮点。参加此次表演的陕北民歌手霍慧琴说,她现在是绥德县晋剧团的独唱演员,从小就喜欢唱歌,走上艺术道路后也参加过不少比赛。此次预选的曲目都是经典歌曲,如《赶牲灵》《三十里铺》《老祖先留下个人爱人》等。
在榆林市打造能源新都的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不容忽视,相信通过本次展会,能让参观者感受到榆林不同文化形式的韵味和内涵,让文化成为经济转型的助推器,找寻破解陕北旅游止于延安的难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报记者 王斌 李济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