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是中俄媒体交流年,在8月30日闭幕的第23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主办、《文化艺术报》担任媒体支持的“中国经典民歌对外推广译丛”《陕北经典民歌(汉俄对照)》新书发布会,吸引了各国版权代理商的目光。
在此刊出“中国特色民间文化走出去”访谈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访谈嘉宾】
孟霞教授:《陕北经典民歌(汉俄对照)》项目发起人、主要译者,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主任,俄罗斯世界基金会陕西师范大学俄语中心中方主任
姚青教授: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文化艺术报:孟老师,作为《陕北经典民歌(汉俄对照)》版翻译项目的发起人和主要译者,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本书好吗?
孟霞:这个项目是以在俄语国家传唱和传播“活的”陕北民歌为目标,由民歌专家、俄语翻译家、俄国文化专家合力打造而成的。书中精选10首中国人民耳熟能详,最具有代表性、最朗朗上口,同时也是最能引起俄罗斯人民情感和文化共鸣的陕北民歌,翻译成俄语,并配上了精心编排打磨的曲谱。这种民歌的翻译和出版形式,在我国也是首次尝试。
文化艺术报:翻译陕北民歌和做其他的翻译工作,有什么不一样吗?
孟霞:歌曲翻译和其他翻译有非常大的差异。著名翻译家薛范老师把歌曲翻译分为两种,歌词翻译和歌曲翻译。薛范老师的作品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就是他,在上世纪50年代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翻译成中文。薛老师所说的歌词翻译是停留在文学范畴,歌曲翻译则是以传唱为目标,不仅有文学性上的要求,还有音乐方面的要求。本书是以传唱为目标,所以翻译难度还是不小的。
文化艺术报:姚老师,您是声乐方面的专家,对于中俄音乐也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就您看来,这本书实现“可以唱”这个目标了吗?
姚青:拿到本书样稿之后我就试着唱了,我觉得这本书里翻译成俄语的歌词,符合声乐发声的基本要求。俄语是多音节字,一个中国字翻译成俄语可能会变成一长串音节,要在一拍里唱出很多音节,对演唱者是相当大的考验。俄罗斯的词汇非常多样,选择什么样的词最朗朗上口,易于演唱,也是我作为歌唱者在意的问题。而我认为《陕北经典民歌(汉俄对照)》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它是能够实现传唱这个目标的。
文化艺术报:姚老师,我注意到您在演唱俄语版的陕北民歌时,使用的不是咱们传统的民俗唱法,而是美声唱法,是基于什么考虑?
姚青:因为俄罗斯的传统文化中,基本都是采用欧洲的演唱方式,他们的音乐学院在教学和考试中演唱世界各地的民歌时,都是用美声来唱的。如果我们一上来就把原生态的陕北民歌推给他们,会有一种巨大的文化反差,他们很难接受。所以我认为文化交流中面对文化差异的时候,应该循序渐进,先让他们接受,然后再慢慢深入了解。
使用美声来演绎,就是为了以俄罗斯人最熟悉的演唱方式,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我们的陕北民歌。他们接受了,进而对陕北民歌真正地产生兴趣,然后再来感受我们原汁原味的陕北民歌。相信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我们最纯正的民族文化是可以做到“走出去”的。
文化艺术报:孟老师,您在本书后记中提到,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有一位俄语翻译、一位民歌专家、一位俄方文化专家共同工作,现在又有姚老师作为一个专业的实践者加入。几个人协同工作这种翻译方式是必需的吗?
孟霞:这种共同工作的翻译方式是必需的。我们的目的是让中国民歌可以在俄罗斯人民中间传唱,那么有几个因素就是必需的:一、翻译,这个是基础。二、俄国文化专家,这些歌是给俄罗斯人唱的,所以必须有俄国人的参与,并且有很高的文化造诣,了解俄国人的文化需求,在语言修辞上也可以帮助我们作出更好的选择。三、音乐家,这本书是配有歌谱的,想要传唱,配曲必须由音乐家来进行。我认为,要把汉语歌曲翻译成任何一种语言,这三个特质都是必需的。所以要么一个人身兼三种特长,要么就是几个人协同工作。把中国民歌翻译成俄语我是第一人,而翻译成英文的工作在以前就有人在做,但是传唱度都不高,或者说翻译作品没有达到传唱标准,就是这三个关键因素有所缺失。
文化艺术报:翻译是一件需要跨越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来展开的工作,您在翻译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孟霞:翻译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小心翼翼地选择出合适的,他们能接受的内容和能够传唱的形式。陕北民歌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民歌形式,蕴含着陕北高原深厚的物质文化、习俗文化、地域文化,这些文化通过民歌的语言和曲调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它的短小又带来很多限制,我们更需要在曲调的框架之下选择合适的词,能够表达它的意境,还要能唱得出来。比如我们的音乐家就会不断提出要求:能不能再换个短一点的词,短一点才能在这个乐句中放进去。这些都是我们碰到的难点。
更大的难点在于文化因素的传递。例如《兰花花》里有一句:“手提着那个羊肉怀里揣上糕。”陕北盛产羊肉,“糕”指的是糜子糕。这一句我一开始是直译,但是俄方专家就提出异议,一个是太长,一个是糜子糕直接翻译过去,俄国人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所以我们就做减法,羊肉简化为肉,糜子糕翻译成面包,只是把歌曲中一个姑娘不想嫁给老头子,所以把家里的好东西揣在怀里,迫切想要逃离
文化艺术报:当初发起这个项目的初衷是什么?
孟霞:作为一个高校教师,这其实是我一直以来都想做的一件事。把陕北民歌翻译成俄语这个项目其实在2009年就开始做,但是要做这件事真的非常难。我们一直在寻找更好的契机和合作者,有俄罗斯文化学者加入进来,有音乐家加入进来,有理解我们的出版机构加入进来,有愿意传唱又懂俄语的专家加入进来。所以现在我们抓住了一带一路的契机,让这个长久以来的心愿成为现实。
文化艺术报:我注意到本书的封面和插图都特别精美,它的图案、它的色彩都充满了视觉冲击力,而且充满了陕北味儿,这些图片来自哪里?
孟霞:这些图画是陕北安塞的农民画,请安塞的农民艺术家结合这10首歌的主题专门创作的。对于这本书我们真的是全力以赴,不仅通过文字符号、音乐符号,还通过图画符号,三种符号结合在一起,把我们的陕北文化传递出去。
文化艺术报:从这三种文化符号就可以感受到,这本书在制作过程中真的融入了很多的思考,付出了非常大的心力。姚老师,您站在音乐工作者的立场上来看,这本书有什么意义?
姚青: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够在俄罗斯的中小学、大学的校园里作为教材传播出去。民歌只有几句,短小精悍、易于记忆,朗朗上口、易于传唱,所以它传播出去的可行性是非常大的。譬如我们就可以通过孔子学院这样传播中国文化的机构和渠道,把它推广出去。
文化艺术报:姚老师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非常美好的前景,而且这本书所达到的质量也确实为广泛传播的前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本《陕北经典民歌(汉俄对照)》提出来一个非常响亮的口号:“让民歌在丝绸之路上唱响”。我注意到这里用的是“民歌”,而不是“陕北民歌”或者“中国民歌”。
孟霞:民歌是民族的灵魂,不仅仅我们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歌,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各个国家和民族,也都拥有自己的民歌。只有了解了这些民歌,我们才能了解这个民族。民歌是最接地气、最真实反映人民生活状态的艺术作品。而且它反映的是关于生活、关于爱情、关于苦难、关于对美好未来憧憬的内容,它是最容易让民族与民族之间产生共鸣、实现交流与理解的东西。所以推广民歌真的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我们现在做陕北民歌翻译只是一个开始,今后还可以把中国其他种类的民歌翻译成外语,或者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民歌翻译成中文,这都是非常值得交流的。
文化艺术报记者 倪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