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6年08月26日
中国农民歌会全国总冠军原来是个厨子
中国农民歌会全国总冠军原来是个厨子
  他的歌望得见山,沟峁梁壑满满黄土味;他的歌看得见水,浊流翻滚阵阵黄河声;他的歌听得见乡音乡愁,唱山唱水浓浓陕北情,他是苏文,一个会泥塑的厨子,一个半路出家的陕北民歌手。本期《文化艺术报》为您讲述中国农民歌会冠军苏文的求艺道路。
 
  会唱歌的厨子
  日前,安徽卫视大型农民赛歌节目《中国农民歌会》总决赛落下帷幕,来自中部唱区的歌王苏文经过几轮激烈比拼,最终夺得王中之王。比赛视频随后疯传于陕北各类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号,引起人们对这个八零后陕北民歌手的关注。
  苏文不是科班出身的陕北民歌手,他当过厨师,学过泥塑,也做过婚庆驻唱。出生在陕北清涧县黄河岸边的一个普通农民家里的他从小喜欢唱歌,由于家庭条件,初中还没毕业就外出打工。辍学时父亲给他想了司机、装潢师和厨师三条出路,想着“当厨师可以吃饱饭”,他选了厨师。经亲戚介绍给西安一位厨师长打下手,半年后来到汉中继续学厨,这一干就是两年,过年都没回过家。
  学厨间隙,他没有放弃对唱歌的热爱,楼道里、炒菜时,只要有机会就唱。当时快乐男声正火,他萌生了去参加比赛的念头。把想法告诉同事后,大家说那都是有钱人才能去的,一个厨师去参加太不实际。嘲笑与打击让他最终没去参加。后来他慢慢发觉厨师跟自己的人生理想有一定差距,而且也太辛苦,陕南的夏天常让他热到眼睛、嘴角都起了疙瘩。因此他放弃了厨师行业,毅然回家。 

  从泥塑师到民歌手
  回家后,他琢磨起自己究竟该去干啥。一次偶然的机会,村里修庙塑神像,他对此产生了兴趣,就向泥塑师请求让自己做个小的。“只要你能塑好,就塑吧。”泥塑师说。学厨时,他常看厨师们做雕刻,自学了点雕工,加上天赋,塑完后,六十多岁的老师傅一看这小伙子对泥塑有想法,有意收他为徒。想着既可以当营生,又能去传承,他就踏踏实实学了起来。老人带过很多学徒,但没一个坚持下去,陆陆续续地都改了行。苏文说他也是半途而废。
  每当神像塑好开光时,庙上都会有晋剧、唢呐等演出来助兴。因为爱唱,庙会时常有人推荐他上台唱歌,有觉得唱的不错,就会留电话,结婚嫁娶时叫去唱,还会给点报酬。就这样,17岁的苏文开始骑着摩托车奔跑于县城和各乡村的红白喜事。虽不是大舞台,但小戏台的演出让他真正开始接触音乐。他刚开始唱的都是流行歌,慢慢发现,唱陕北民歌人们就会聚成一群,而唱到流行歌时人们就会慢慢散开。市场的需求让他下决心学习陕北民歌,唱歌的报酬都买了碟,跟着父亲给他买的小音响自学,模仿最多的就是王向荣的歌。当时村里人们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会对他指指点点,认为他吹鼓打手,不务正业。这让他开始不敢在家里唱了。冬天大雪中,他跑到无人的后山上,戴着MP3独自放声大唱,有时从早上六七点唱到中午十一二点回家都不觉得饿。忘我的喊唱让他很享受。但看到雪地里有别人的脚印时就避开,怕人听到后笑话。后来唱的好些了才敢在家练。逐渐他萌生了把唱歌当成谋生事业的想法,想放弃泥塑。跟泥塑老师说了这个想法后,老师说:“你跟着吹鼓手去唱歌,连婆姨也会寻不下。”而18岁的他正值青春热血,并不在乎这些,决定一个人去西安闯闯。
  到西安后却发现无从下手,找了半个月都没找到活。偶然间在夜市吃饭,邻座的一个陕北老乡听到他说陕北话,跟他攀谈起来。在老乡的指引下,他来到金延安应聘歌手。当时正好有歌手发生内部争执,他才得到了三天试用期的机会。出色的演唱让他顺利留了下来。后来为推广白酒开始奔波于西安各大酒店唱歌。但只会的三首陕北民歌远远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就买来专业书籍学习,不详细的到网吧继续找,从中自学到很多知识,也慢慢开始参加大大小小的比赛。
  2012年参加江西卫视的《中国红歌会》,第一次上电视就拿到全国三十强的成绩。接着在山西卫视的一档栏目中,第一关被刷,让他倍感失落,也让他开始找寻自己在陕北民歌演唱中的问题。之后陕西省第三届音乐奖主办方让他参加颁奖,他以为自己入围三等奖,可二等奖的获奖名单都念完了,依旧没听到自己的名字,想着别人可能就是叫他来看看。当听到自己的名字是一等奖时他还以为是主持人念错了。这次比赛给了他莫大鼓励,另外的收获是在后台和王向荣老师打招呼时,得到老师指点,“不要追求高音,要走心去打动人。”这句话一直影响着他后来的演唱,不管是演出还是比赛,他都以情动人,高音部分也会在吃透歌曲内涵后投入感情地唱。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获得第三届中国西北五省熊猫音乐奖一等奖,并成功晋级山西卫视《歌从黄河来》年度总决赛,前几天又荣获第四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一等奖等。 

    他想改良陕北民歌
  2016年历时半年的比赛,苏文从陕西赛区到中部唱区,层层过关斩将,最终在冠军之夜以高出第二名90票的成绩夺得安徽卫视《中国农民歌会》全国总冠军。比赛中,他注意到了陕北民歌并不能一味地用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的装扮来干吼,得以新的面貌来吸引年轻人。老形象早有人先入为主,所以必须走自己的新路子。中国农民歌会的比赛中,苏文呈现给观众的形象不再是羊肚子手巾羊皮袄,而是阳光帅气的韩式发型配以时尚又不失陕北元素的服饰,俊美的相貌和健硕的身体流露的满是年轻气息。他说陕北传统的装束现在七八十岁老人中都不多见,更别说年轻人。他要做的首先是从形象上去改变人们对陕北程式化的认识。这次比赛做的五套衣服都以年轻风格为主,并融入剪纸、盘扣等陕北元素,根据每首歌的曲风来穿,生动地传达歌曲意境。
  在演唱方面也重新编曲,突出自己的风格。决赛唱的《黄河船夫曲》当中就融入了《艄公谣》,民谣和号子的结合,既高亢呐喊,又低回叙述,起伏相配,让人耳目一新。评委蔡国庆称赞其:“把陕北民歌唱绝了”。他还将民歌和泥塑相结合,抓住歌曲灵魂,唱出民歌韵味的同时,用传神的泥塑来还原歌曲场景,通过电视镜头的切换让观众强烈地感受到陕北民俗文化的魅力。
  他认为陕北民歌的困境与自身局限性有关。陕北民歌音调高,真假声来回变换,不易学唱;陕北方言外界并不能懂,不易传唱。“我的想法是将陕北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接受陕北文化。既要守住传统的、老祖宗的东西,又要有所创新,不能总翻唱别人的歌。”他说目前正结合流行音乐打造自己的代表作,但绝不会丢掉陕北原生态的特色。大家都唱《东方红》、《南泥湾》,不能只用这几首歌里的东西,要从最老的陕北民间小调入手,挖掘出外界不知道的东西,再将西洋乐器与陕北传统民乐相结合,创作出年轻化、易传唱、朗朗上口的新民歌。散板部分会以流行抒情音乐呈现,副歌再突出原生态,达到老少皆宜。有方音无方字来突出陕北味。这种创新是不能怕失败的,失败了就从头再来,不会因外界的看法而放弃对陕北民歌的改良。
  对于泥塑,苏文也没有放弃,在电视演出中,他会做出能反映歌曲意境的场景,展示陕北民俗文化。想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泥塑传承下去,做成一个文化产业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说着他便起身将桌上一堆泥揉在手里,不到二十分钟的雕琢,一个陕北大汉的形象便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他的手上。他说他的泥塑都采用写实风格,基于真实的生活场景,没有陕北生活背景人很难做出这种感觉。现在年轻人对泥塑不怎么了解,他想将泥塑与文化产业相结合,这样既可以带动经济效益,吸引更多人来学,又可以伴随陕北民歌把陕北民俗文化传播出去,让黄土真正变成黄金。文化艺术报记者 王斌 实习生 黄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