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发布日期:2016年08月19日
传统文化,生耶?绝耶?
传统文化,生耶?绝耶?
  暑假期间,我用了三个晚上,观赏了三场戏曲。
  这次经历带给我的震撼,非同小可。我重新审视了我自己以及我们这个时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痛感自己要从一些成见中剥离出来。
  在此之前,我与绝大多数朋友一样,对戏曲没有丝毫的兴趣,只觉得它是老年人才欣赏的陈旧无聊的娱乐形式。人物夸张的造型与唱腔,叮叮哐哐的配乐都让我觉得难以与高雅挂钩。最无趣的要数旦角,一上台咿咿呀呀地唱了十分钟,竟发现才唱出两个字。如鲁迅先生在《社戏》中所言儿时看戏“尤其怕她坐下了唱”,而当“那老旦将手一抬,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她却又慢慢的放在原地方”。
  可是坐在人民剧院中,感受完全不同了。我能清楚的看见《辕门斩子》中杨六郎为稳固军心斩杀亲儿的无奈,佘太君劝说无果眼见孙儿将死于屠刀下时涌出的泪水;《金碗钗》中少女桃小春门下送水,绢遮玉腕的细腻动作,渴望爱情却又颇有教养的美好情态;《青天女巡按》中武则天派出的女巡按谢瑶环置生死于度外,敢于同邪恶势力做斗争,替民惩恶、为民请命的大义凛然形象。短短几个小时内高潮迭起,有笑有泪,一场看罢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场场如此,让我只觉得千百年来锤炼出的文化之石在敲击着心弦。我突然领悟到这其中蕴含的各种艺术技巧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并有其存在的理由。神态与动作愈是夸张,人物性格心理愈是鲜明、生动,叮叮咚咚的敲打与情节发展有一种巧妙地迎合。人物的唱词倘若是说出来的就远不比唱出来那样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细品其所叙之事,亦承载着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诸如此类,不正是当今社会培养文化自信的思想渊源吗?
  由此可见,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核上来讲,戏曲并没有与时代脱轨,那么戏曲如此,我不禁想,其他的传统文化一定也有我们未发现的光辉,被成见的迷雾遮掩了吧,我不禁想,有多少绚烂的文化精品因为我们的冷漠而渐趋衰落了呢?
  众所周知,传统文化现如今的处境堪忧。艺术行业被当代的潮流搅得利欲熏心,心浮气躁地为博取收视率制作一些粗糙的文艺作品,不得不令人嗟叹:我们的文化正在急速的败退。只剩下文化部门苦苦抢救一些传统文化的孑遗,然而势单力孤的抢救如何抵挡住市场的浪潮?
  我们作为观赏者,常常带着成见与文化的精髓擦肩而过,我们拿着手机追各式各样的连续剧,却数典忘祖,不愿瞧一眼传统戏曲。我们读迷离虚幻的网络小说,却静不下心品味流传千年的文化典籍,传统文化倘使命绝今日,难道不是你我之过失?
  传统文化,固然有其滞后于时代的一面,需要我们紧跟时代的变化赋予他新的活力。可是,千百年打磨历练出的成果,必然有其绚丽壮美的地方。
  如今的诸多作品(除了一些稀有的作品外),制作时间不超过一、二年。试问,难道这些速成之品竟能掩盖千年的光芒么?千百年后,人们津津乐道的不正是传统的文化形式么?难道还会有对这些速成之作的只言片语么?
  诸位,传统文化是一条河,滋养了万代人民的心田,我们应做那涓涓细流,让传统文化之河奔腾不息。
  倘若有戏曲演出,请不要视而不见,不要继续沉迷泡沫剧、游戏之中,而是前去欣赏它、体味它,或许,你会被它的或细腻、或壮美的表现深深打动。

  小敏简评:传统经典永远不会被遗忘,传统文化需要年轻人的关注与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