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6年08月19日
报界宗师张季鸾
报界宗师张季鸾
  王斌  摄
  张季鸾像(资料照片)
  榆林张季鸾纪念馆  陕西网榆林频道许亚芳提供
  张季鸾,中国新闻事业先驱。他曾为孙中山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任《大公报》总编时提出的“四不”主义与痛斥国贼的“三骂”社评被国人交口称赞;他主编的报纸在西安事变时期被翻印40万份在西安上空飞洒;他被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先驱赞誉为“功在国家”“文坛巨擘”“报界宗师”。在中国新闻界曾长期流传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媒体人不知道张季鸾,他就不配吃这碗饭。”8月16日,张季鸾纪念馆在陕西榆林正式开放。 

  张季鸾纪念馆在榆林开馆
  2016年8月16日上午,位于榆林季鸾公园凤凰阁内的张季鸾纪念馆在绵绵细雨中正式开放。而这,也是季鸾先生灵骨回迁陕西榆林两周年的日子。省内有关领导、各界媒体和众多对先生心怀景仰的群众齐聚于此,共同瞻仰季鸾先生的生平事迹。
  张季鸾纪念馆位于榆林东沙季鸾公园内的7层重檐仿古阁楼凤凰阁一楼,于2015年3月开工,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后正式落成对外开放。先有凤凰阁,后成纪念馆,与季鸾先生名字相契的凤凰阁选址让众多学者惊呼佳意天成。馆内建筑面积420平方米,布展总面积800余平方米。展室以民国历史为背景,用人物浮雕、铜铸塑像、写真硅胶人、幻影成像等方式展示出季鸾先生的一生,共计12个板块。展出从美国和台湾、香港等地收集的大量实物,有印刷机、打字机、报刊、照片等,并按一比一的比例复制了《三绝碑》《一代论宗》《张季鸾墓志铭》。
  全国首座张季鸾新闻馆于2011年6月18日在西安外事学院开馆。该馆以张季鸾的新闻从业经历为主线,分为“青年时代”“初入报坛”“主笔大公”“大公群英”“永世怀念”等五个主题,陈列了大量张季鸾新闻作品、遗物和《大公报》原件。其中1944年首版《季鸾文存》更属存世极少的珍贵文物。黄藤院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建立张季鸾新闻馆,在纪念张季鸾先生丰功伟绩的同时,也希望外事学子能学习先生忠于祖国的爱国情操,秉承他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走向社会后,能像他那样秉春秋之笔,扶天地正气,为国家和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13岁曾赶大车护父灵柩从山东到陕北
  在榆林老街钟楼北边有一条毛泽东手书题字,名为吕二师下巷的巷子。而毛泽东题字正与曾居于此的报界宗师张季鸾有关。
  明嘉靖年间,张家第一个先人从米脂投军到榆林,后战死沙场,但其后人再没离开榆林城。张家世代都为武人,其父张楚林因武考失利,被迫弃武从文,并考取了乾隆以来陕北地区首位进士。1888年,张楚林任山东邹平知县时张季鸾出生。张楚林常教子女学习经史,读书济世。幼年张季鸾在此环境下最早接受了中国封建文化的熏染。1901年,其父病逝于济南。不满13岁的张季鸾在寡母王氏的带领下,携两幼妹赶着大车,在寒冬里风雪兼程,历经千辛万苦,护送父亲灵柩从山东一路跋涉千余里回到陕北。当他们回到榆林后,原有住宅已被人占据。孤儿寡母只能委居族亲的旧屋中,生存濒于窘境。后张母诉讼要回部分房产,母子才得以安居。此时张家虽贫寒,但带有山东孔孟之乡精神特质的张母仍十分重视对张季鸾的教育,送他到当时闻名陕北23县的榆阳书院。苦读之际的张季鸾因其秉性聪慧,又谙熟四书五经,深得延榆绥道高官陈兆璜的赏识,于1902年秋天出资将其送至礼泉烟霞草堂求学,师从关学大师刘古愚。后转入三原宏道学堂,结识于右任、井勿幕等人。不久刘古愚赴兰州讲学,本想带张季鸾同去,但念其年少,又因小妹妹夭折而未去。谁知老师此去再不复返关中,未能与师同去成为人生一大憾事。另外一大憾事是1904年春其母去世,等他回家时已与母亲天人永隔。
  1905年,17岁的张季鸾蒙沈钧儒叔父陕西省提学史沈卫的关照,官费赴日留学,攻读政治经济学。期间对新闻办报产生热情,主编《夏声》杂志。1908年告假短暂回国,与榆林本城女子高芸轩成婚,了却母亲生前遗愿。高芸轩出身名门,容貌美丽,熟读《红楼梦》,两人婚后关系融洽。张季鸾出远门与妻拥吻告别当时在榆林传为奇谈。但因她不能生育,后又染上抽大烟的毛病,两人关系逐渐疏远。回榆期间,他还数次去榆中讲课,向学生讲关学及他在日本的见闻等。 

  他为孙中山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
  辛亥革命爆发后,消息传到日本,仁人志士纷纷回国。1911年初,南京临时政府筹建,张季鸾应于右任邀请从日本留学归来,在上海任《民立报》编辑。后接受于右任推荐进入总统府担任秘书。其驾驭文字的能力受到孙中山的激赏,参与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的起草工作。1912年元旦之夜,这篇《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通过电波从南京总统府传遍全世界。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篇彪炳史册的雄文出自时年24岁的张季鸾之手。深夜,张季鸾将临时政府成立和孙中山就职情况向《民立报》拍发新闻电报,这是中国自有报纸以来,第一次拍发新闻专电。 

  他任《大公报》总编撰写“四不”与“三骂”
  孙中山卸任临时大总统后,张季鸾随之退出政坛,重返报界。1915年袁世凯称帝,张季鸾等人在上海创办《民信日报》,每天撰文痛骂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坚持讨袁、反袁。后因披露袁世凯“善后大借款”内幕而入狱三月之多。出狱后任北京、上海两地的《中华新报》总编辑。
  1926年,张季鸾出任天津《大公报》总编辑。在《大公报》复刊第一天以“记者”署名发表了《本社同人之志趣》一文,宣布“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被国人称之为“四不主义”。其精髓即政治上不受任何党派掌控,经济上保持独立,思想上注重个性的独立自由,反对言论控制,这也是《大公报》取信于民的全部内涵。
  为了国家与公义,张季鸾曾写过三篇被人们称为“三骂”的社评。
  一骂吴佩孚说:“吴氏之为人,一言以蔽之,曰有气力而无知识,今则并力无之,但有气耳。”;二骂汪精卫“好为人上”的领袖;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时,张季鸾三骂蒋介石,发表社评《蒋介石之人生观》称,“离妻再娶,弃妾新婚,皆社会中所偶见,独蒋介石事,诟者最多,以其地位故也。男女,人之大欲也。其事属于本能的发动……古今大学问家大艺术家之不得恋爱者多矣,宁能谓其人生无意义乎。” 

  发表西安事变言论《大公报》曾翻印40万份
  张季鸾一生漂泊,家国故土情怀浓厚,生前曾四次回榆林。1930年夏陕西大旱,张季鸾在天津《大公报》刊载灾情,发起赈灾募捐。1934年回乡祭祀父母,四到榆中、职业学校演讲,联系各界友人并自出500块银元资助贫困学生。返津途中还曾前往绥德师范,勉励学生要为国而学,关心国事,报效国家。后在大公报副刊上发表《归乡记》,写道:“多年不能回家看看,常感不安。而对国家社会未能尽力更感公私两负,有背亲恩。”他的人生观就是报亲恩,报国恩,报一切恩。
  1935年,中央红军经长征到达甘肃哈达铺,捡到一份登载陕北红军消息的《大公报》。之后不久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合。毛泽东在接见《大公报》记者孔昭恺时说:“只有你们《大公报》把我们共产党当人。”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14日到18日,张季鸾先后在津沪版大公报发表《西安事变之善后》《再论西安事变》《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向南京政府当局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建议。18日,南京政府将印有《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的大公报翻印40万份,于西安上空飞洒散发。张季鸾用手中的笔,影响着中国的政局。
  张季鸾也是重庆和谈最早的倡导者,早在1941年5月,他就在一篇社论中说道:“最好毛泽东先生能来重庆与蒋委员长彻底讨论几天……” 

  他去世时口袋里只有10元法币
  后因工作操劳,积劳成疾,1941年9月5日,张季鸾病危,蒋介石亲赴重庆歌乐山中央医院探视。据报载,蒋握着张的手,望着他清瘦的病容,眼睛似有晶润,讷讷数语,情深义重。6日,张季鸾病逝重庆,终年53岁。撒手人寰时,他粗布长衫的口袋里只有10元法币。妻子陈孝侠说,“张家上无片瓦,下无寸地。”张季鸾没有给后人留下任何财产,只有他的精神风骨令人高山仰止。
  张季鸾在重庆的葬礼备极哀荣,前往吊唁的既有国府统帅蒋介石,大员孔祥熙、宋子文、于右任等,也有中共高层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国共两党领袖同声哀悼,毛泽东等人唁电:“季鸾先生在历次参政会议内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唁电:“季鸾先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蒋中正唁电:“季鸾先生,一代论宗,精诚爱国,忘劬积瘁,致耗其躯。握手犹温,遽闻殂谢……”
  张季鸾逝后以国葬待遇,规模空前地公葬于西安。几十年风雨沧桑,墓地凋敝残破,2014年回迁榆林,魂归故里。今年初,张季鸾嫡孙张哲明回到榆林,成为张季鸾纪念馆的一名工作人员,他说,“现在在以爷爷名字命名的纪念馆工作,我想我所能做和应该做的,就是把这种对国家的热爱传递给每一个来这里的人,为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尽自己的一份力。”
  文化艺术报记者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