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和医室创始人姚福年 (1838年~1923年)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太和医室”创始于1861年,由清朝咸丰年间中医名家姚福年创办,迄今传承六代、一百五十余年,从未断代。
太和医室第六代传承人姚蕤生于1979年,自幼随祖父姚树棠习医抄方,后师承其三祖父、国家级名老中医姚树锦。现为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副秘书长,长安中医学派名老中医事务负责人。
“冬病夏治”只是中医“治未病”体系的一部分 文化艺术报:近几年来,各大中医院都在推广“冬病夏治”,满街养生馆也积极跟进。冬病夏治在中医里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姚蕤: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中医的一个特色疗法。所谓“冬病”,是指一些在秋冬季容易加重或发病的病症,比如呼吸道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夏治,指的是在夏天治疗。在中医理论中,夏季气温高,是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适合调整人的阴阳平衡,正所谓“春夏养阳”。同时夏天也是人体腠理打开之时,在夏天如果防范到位,就会减少冬天的寒邪入侵,这个时候治疗事半功倍。冬病夏治其实也就是中医“治未病”的一种体现形式。
文化艺术报:自近代中国大门被列强打开以来,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医就开始受到诸多质疑。那么“中医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姚蕤:中医文化不简单的是医学文化,而是一门哲学。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文化,首先要明确中医的强项在哪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治未病”。所谓“未病”,是未来的病、未发的病。中医讲“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能够判断出你身体未来的状态,这才是“上工”,从而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也就是说,中医治未病,是在你还只有小的不适时,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但事实上我们中医面临的状况,往往是看肿瘤、看红斑狼疮等等这些大病。患者把西医放化疗类、激素类的方法都已经用遍了,治不好,才转到中医来。对于中医来说,最佳的治疗时间已经过了,根本就没有发挥“治未病”这个强项的机会。
吃保健品前先看医生 文化艺术报:作为普通患者来说,肯定希望能够在疾病暴发之前就发现它、解决它,但我们应该怎样实现这样的目标呢?
姚蕤:这个其实并不难,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勤看中医。现代人往往不太在意自身亚健康状态,比如我的一个企业家朋友,每天晚上睡四个小时,两三天排便一次。他觉得自己挺精神挺好的,但是以中医的标准来看,这就是在透支精力和健康,迟早会积劳成疾,而导致病变。
所以我经常对病人说:至少一个季度我要看到你一次。针对这个人的具体情况开一些药,作为个人专属保健品。而不是整天问大夫,我是不是应该吃虫草、吃藏红花、吃肉苁蓉?不能听说某种药、某种保健品很好就乱吃,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辨证用药。
推拿、针灸、拔罐是医疗手段,并非人人适用 文化艺术报:现在很多养生馆、美容院都打中医旗号,肆意消费中医文化。作为普通民众,面对众多的理疗机构和项目,应该怎样选择?
姚蕤:最简单的办法,是选择有资质的,有传承历史的医馆、医院去做这些项目。现在开一个养生馆很简单,只要工商批就可以了,不需要医学方面的资质。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推拿、针灸、拔罐,在我们传统中医里都是医疗手段,而不是任何人都适用的大众手法。经常有一些体虚的人,盗汗、虚汗,就觉得自己湿气重,随意拔罐,只会导致身体更虚。所以,一定要请正规中医辨证体质后,然后才能确定你应该用刮痧、针灸、拔罐,还是汤药。
第二,凡是说包治百病的,凡是宣传解决了医学难题的,比如糖尿病、肿瘤之类,这些人、或者药、或者手法,都需要非常认真地打一个问号。
第三,要加强自身对健康养生知识的学习。首先了解自己的体质;其次,有时间的话可以看一些中医养生的古籍,比如《黄帝内经》前几篇就可以读一下,内容很简单,也很实在。
中医文化,讲技术也讲艺术 文化艺术报:在您看来,中医发展主要面临哪些问题?
姚蕤:最核心的就是传承问题。中医学院毕业生,最终进入中医行业的只有1/5,能考上医生资质的顶多也就1/5。而在民间,又有很多对中医很有兴趣的孩子,想跟名师却又无门。我作为长安中医学派的秘书处负责人,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搭建桥梁,解决传承人的问题,比如我们医馆就从民间收了十二名徒弟。传承人的考核有两种形式,一是跟师;另一种是确有专长。跟师三年以后,通过陕西省统一组织的跟师出师考试就可以拿到《传统医学师承证书》。
文化艺术报:传统中医教育方式带出来的传承人和医学院校教出来的医生有什么不同?
姚蕤:我本人是师承学出来的,我们这样的传承人有一个特点,上手就能开方,可以很快把师父所学的精华应用起来。从小,我三祖父就经常对我讲中医有两个“医术”:一是指看病的技术,二是指看病的艺术。
现在回忆家里长辈看诊,他们总是能在第一次和病人见面时就和病人形成很好的沟通,所以病人离开医馆时都一定是高高兴兴的。中医讲“医缘”,有医缘治疗效果就更好。说起来神乎其神,其实涉及到的就是信任问题、信心问题。
我们传统中医带学徒,是理论和实践同步进行的,传承人时时跟在师父身边,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技术和艺术都有了。医学院校毕业、学书本知识的孩子们,在这一方面会欠缺一些。
别让传统中药变“假药”
文化艺术报:我曾经读到一篇文章,说中医发展维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好的中药材。而您投资了一个中药种植基地,是因为这个原因吗?
姚蕤:你说的那篇文章我也看过,叫做《中医将亡于中药》,我还为此写过一篇感想,被《中国中医药报》收录了。中药材的现状没有“将亡”这么悲观,但影响还是有的。比如黄芪,正儿八经的收成应该是5耀6年,但是现在2耀3年就被采收了,分为不同的档次销售于市场,虽都符合药典要求,但药性就不足了。
就我国医药制度来说,如果你自己种植,切片,炮制,用在自己的药铺里,属于假药。但我们的牌子能立150多年,就是因为我们有一些经过独特手法炮制的有效药品。所以太和医室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的身份,投资了太和医室种植炮制示范基地。从政策上讲,我们属于一个试点,一个窗口。
文化艺术报:除此之外,传统中医还面临哪些问题?
姚蕤:我们在政策上需要更多的对传统中医学的了解和支持。例如我们太和医室,虽然被省市文化厅申请了省市两级非遗,但是卫生系统和药监系统对我们的两级非遗没有概念。把我们以普通诊所来管理,我们真正的强项——家传成药就无法广泛使用。
毕竟我国现行的医疗药品管理制度,是建立在西方现代医学体系上的,所以传统医学中一些精华的部分并没有相对应的政策。之前我们去香港考察,他们的中医馆都可以销售自己配的成药,属于宽进严出,一旦出问题整个医馆都要关闭。这就属于一个可以参考借鉴的实例。
“陕西省名老中医”仅有20多位
文化艺术报:太和医室作为省级非遗单位,有哪些特别举措?
姚蕤:我们太和医室,现在一是看病,二是传承,第三就是为患者做一个介绍中医的桥梁。我们邀请长安学派名老中医坐诊,每位医生一天最多只约10-15位病人。一方面是留出充分的时间,给病人看好病;另一方面是传承,老先生们看诊的过程也就是传授弟子的过程。我们做了一个网站,专门收录名老中医治病的实例,以此作为一个保存名老中医诊断实例的资料库,也是一个介绍中医的桥梁。
此外我们还有一个特色就是相对高诊金低药费的方法,医生开药完全没有提成。通过这种导向,最大限度地倡导医生在开药时只考虑药效,不考虑其他。
最后我还想澄清一个概念问题。现在市面上的医馆都竞相宣传有“名老中医”坐诊。但其实“陕西省名老中医”是个专有名词,是一种政府授予的称号。我国政府对中医授予过几种称号:最高一级是“国医大师”,评了两届;第二类是各省名老中医;第三类,省级名中医。其中有国家级工作室的名老中医,也被约定俗成地称为国家级名老中医。
陕西省总共只评了一届“陕西省名老中医”,评出了30位,现在已经只有20多位了。其后又评过两次“陕西省名中医”。所以现在社会上泛滥的“名老中医”,其实是一种误用。
文化艺术报记者 倪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