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后领导和嘉宾合影
脑力博物馆(4)/樊雨
丝路精神·海报设计/吴秀娟
Serbia_Slobodanteti_MADAMBATERFLAJ
LorenaSkopelja_Serbs,Croats
合作之海/戚兰兰 ■ 文化艺术报记者 白振华 昌龙利
6月20日,“2016丝路精神——首届西部国际设计双年展”开幕式暨颁奖仪式在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隆重举行。该活动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文学艺术家联合会、陕西省美术家协会、西安美术学院共同主办。
活动旨在通过传统文化形态的冠名,重申“信息的传达与交互”这一视觉艺术设计的主体功能,引导中国未来设计的栋梁们,通过比赛感受设计本源、生活本源,传承中国文化。
本期我们邀请到“双年展”策划执行人之一、西安美术学院设计系主任张浩,为大家谈谈“双年展”内涵,以及当前艺术设计教育问题。
“双年展”领导寄语 郭线庐(西安美院院长):
大展旨在凝聚中国西部设计力量,深挖梳理和研究丝路沿线设计文化艺术资源,加强与丝路沿线国家的学术和文化艺术交流,用视觉设计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建设发挥作用。
马万清(陕西省政府教育督导团总督学):
大展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一届具有高度学术标准、重大影响力和创新性的展览,是西部设计开放的重要里程碑。
吕峻涛(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
西部设计艺术的国际交流需要更多这样的活动,需要教育界与美术界的共同努力。
苗登宇(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委会秘书长):
丝路精神是中国的开放精神,是一种积极的文化态度;双年展的举办,是对优秀历史文化和当代文明进步的呼应,是对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的关注,是对贯彻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积极实践。
“双年展”,将是艺术设计的品牌
文化艺术报:在西安举办这次“双年展”,主要有哪些亮点和特色?
张浩:这个展赛的主题是“丝路精神”。我们西安美院郭线庐院长是这项“双年展”的总策划,院党委王家春书记是总顾问。两位领导来我们设计系调研过程中,都建议展赛的主题要契合国家“一路一带”战略构想及陕西省的发展定位。而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具有独特的地利优势、文化优势,这是别的地方不具备的。在未来设计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一条以视觉形式呈现出的新丝路将在此处重启,将今人的智慧、风格与创造力,再次集结。
展赛的举办得到了国内外艺术设计院校和设计机构的热烈响应,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知名美院及陕西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西安工程大学服装工程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西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设计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计学院等陕西部分高校作为协办单位。
“双年展”通过竞赛、邀请展、巡回展览、专家讲座、学术论坛等内容,传递先进的设计文化理念,引领西部设计观念,凝聚中国西部设计力量。未来这个展览会坚持以“丝路精神”为主题,将设计的概念扩展到更多领域,比如产品造型设计、空间展示设计、服装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等。今后,“双年展”就是陕西乃至全国艺术设计的一个品牌。
经典作品,体现中国文化核心思想
文化艺术报:真正的设计,应体现怎样的内涵?或者说设计的精髓在哪里?
张浩:中国文化内涵深厚,在中国所展现的各类艺术活动包括设计,最终成为经典的,一定是能体现出中国文化核心思想的作品。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乃中国文化的精髓。设计理念是设计师在空间作品构思过程中所确立的主导思想,它赋予作品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好的设计理念至关重要,它不仅是设计的精髓所在,而且能令作品具有个性化、专业化和与众不同的效果。设计的核心是一种创造行为,设计要求新、求异、求变、求不同。真正的设计应体现出为人服务、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灵魂,爱国、感恩、勤劳、开放、进取、创新、包容、厚德、务实、奋进、诚信、好学、互信、互利、协商、尊重、爱心等等,这些内容也是优秀设计应该遵循的价值标准。文艺创作包括设计体现出“中国精神”,就是体现了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文思想体现。
“双年展”的“丝路精神”主题本身就体现了中国文化。举办这个展览的目的,就是传播高水平、高质量的美术设计作品,来引领市场、塑造市场,用更多更好的设计来提升社会大众阶层的设计审美水平。弘扬与传承中华美学精神,通过作品将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传递给广大人民。
设计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发展 文化艺术报:国内目前设计领域存在哪些问题?
张浩:设计是一个大范畴,它面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角得出不同的答案。作为一个艺术设计教育者,我侧重谈谈中国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下中国处于经济建设高潮,信息时代的产业更替几乎冲击着一切领域。在中国植根的现代艺术设计,不得不仓促上阵,以非常不成熟的理论与实践,迎接着信息时代快节奏产业革命的挑战,为中国的产业化提供着力不从心的服务。信息时代对现代设计人才需求的高起点、批量化,又逼迫着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尽快为社会提供必需的现代设计人才。这一点,仅仅从现阶段中国高等院校遍地开花式地开设艺术与设计学科就能看出来。
中国现实的艺术设计教育状况,难以让业界、社会和市场满意。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没有一个基本可以成为指导思想的设计教育理论,教育缺乏清晰透彻的方向,教学方法还不能适应设计教学实践的需要。社会不满意,主要是人才数量和质量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艺术设计教育必须与社会的经济、技术、信息、社会文化、市场营销方面等紧密结合,才能在社会构造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实践能力的强弱已成为当今市场对设计师的最基本的要求。学校本身就是向市场输送人才的加工厂,“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积极应对市场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是当前艺术设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4年教育部针对学生就业率低下的近20个本科专业发布了红牌警示,艺术设计专业及设计类的动画专业赫然在列。国内诸多高等院校针对艺术设计生的高收费及生源数量较好而争相开设艺术设计专业,陕西省内的高校几乎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直接造成艺术设计学生供大于求的局面。部分高校跟风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在缺乏有效定位和教学资源的情况下盲目上马,在学科专业布局、师资结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能力培养等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创意想法有余,创新行为不足,实践能力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就业创业能力更是普遍低下。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所以我们目前最需要的,就是从“中国制造”迈进到“中国创造”。
张浩:西安美术学院设计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设计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