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6年07月15日
品小戏 听秦音 走进陕北道情的世界
品小戏 听秦音 走进陕北道情的世界
   “太阳一出来噢来,哎嗨哎嗨哎嗨……嗨嗨满山红哎嗨哎嗨呀……”听到这首著名的《翻身道情》,你也许会认为它是一首地道的陕北民歌,其实它并不是民歌,而是流布于陕北的一种古老地方民间戏曲剧种。
  这首歌正是由贺敬之、刘炽利用清涧道情的曲调来重新编曲,借助老区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向全国播撒革命的火种。陕北道情作为民间小戏,广泛流传于以清涧、子洲、子长、延川为核心的陕北中部地区。而其中又以清涧道情最具代表性。 

  【流传广】关中人人吼秦腔清涧村村唱道情
  每当夕阳西下,清涧县城的各个公园、广场,一些道情艺人和道情爱好者会自发聚集在一起,自编自演,用道情传唱美好生活。悠扬绵长的道情声与陕北大秧歌的锣鼓唢呐声共同回荡在缓缓南下的秀延河两岸。每当夜幕降临,彩灯初上,村民们便会聚集起来,扭秧歌,唱民歌。在清涧唱的不止有陕北民歌,更多的是道情。
  清涧素称道情窝子,兴盛时期,640个行政村都会演唱道情,知名的村子就有70余个。陕北道情是清涧及周边各地庙会赛戏的主要娱乐品种。每逢春节,往往白天演出道情戏,晚上说书闹秧歌。村与村的道情、秧歌队还要进行下帖和还帖式的相互邀请演出活动,当地称为闹红火。其火热程度堪比秦腔在关中的地位。
  如今,清涧打出“红枣之乡”、“石材之乡”、“路遥故里”和“道情之乡”四张文化牌。一句“米脂婆姨绥德汉,清涧石板瓦窑堡的碳”让清涧将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借助石板雕刻展现于县城及乡镇的道路两旁,个性突出。而陕北道情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该县作为地方特色文化出现在各种文艺场合。
  道情爱好者李女士说,由于退休闲在家,子女又不在身边,所以加了很多唱歌的微信群,每天没事就和微友们在群里唱歌,特别热闹。早晚锻炼时也会加入广场上的唱歌队伍,成了一个十足的道情票友。她说由于她们这一代从小接受文化艺术渠道少,道情作为一种时代的象征和标志,对她们这一代的影响较大,所以现在唱的依旧是老剧目里的经典唱段。她说现在年轻人很少有喜欢道情的了,对于传承有点担忧,同时也更期待能有新的剧目来吸引年轻人。
  记者从清涧文工团郝宝林团长处了解到,清涧县已经将原来的秦腔剧团和道情剧团整合为清涧文工团和清涧道情演艺公司。在演出中,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剧种上主要是道情,秦腔只会在少数惠民演出中临时找秦腔演员来唱。目前公立剧团是企业管理模式,收入来源一半靠财政,一半靠商演。现有演职人员六十余人,演出剧目多是反映婆媳邻里以及人情道德等题材的现代剧。也有不少活跃在县域及周边的民营剧团,县文化局备案的个人道情公司有十家,其他的多是农民们忙时务农,闲时自发组织的临时演出队伍。他们的收入也多是依靠乡间庙会和个人邀演。
  十一艺到来前,清涧县文工团排演了秧歌剧《道情》,在全省各地巡演交流,并入围群星奖陕西省的评选。为进一步提高中国艺术节的影响,该县文工团和道情演艺公司也积极响应省上号召,举办小戏小剧惠民演出。 

  【出路忧】竞争大、剧目老、演员少创新才是出路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受网络影响,人们更多地追求快餐文化。作为陕北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道情,其生存环境也面临着困境,最大的问题就是市场萎缩。作为小戏,地域局限性极大,受众范围相对保守。以清涧为例,其周边的延川、子长也有自己的道情剧团,剧团演出范围重复,内部竞争较大。
  同样与清涧相邻的绥德,道情演出也越来越少,一是因为绥德作为陕北文化中心,受文化教育影响,人们多喜看大戏,而大剧种晋剧一直占据着绥德戏曲界的绝对市场。凭借与山西一水之隔的地缘优势,晋剧的地位无可撼动。二是因为随着人们经济的转好和文化程度的提升,有能力也更愿意请名气大的大剧种剧团。再者,后来豫剧也开始流入陕北市场,加之秦腔的渗透,道情的生存空间愈显逼仄。
  陕北道情虽然在榆林及延安各级文化部门的扶持下,作了许多发掘、挽救、继承与弘扬工作,但仍然存有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剧目老化、一些民间艺人外出打工,参加演出活动愈来愈少。迫于市场压力,民间道情班子和道情剧团难以维持生计,有的甚至解散。一些“老把式”的相继离世,青年演员的断层,使得陕北道情在演出人员上青黄不接。
  随着道情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变化,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审美需求提高,对道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像就读于榆林学院中文系的呼同学所说,小时候特别喜欢往戏场跑,看道情,凑热闹。而现在对道情并没有什么兴趣,更倾向于接受流行文化。每次回家发现广场上也没有几个年轻人听戏,即使有时想去看看也不好意思走过去。但作为家乡文化,又很期待能以年轻人喜爱的形式展现出来,比如拍相关的青春电影等。对于传承创新角度,道情剧团急需培养新人,并借助现代化的舞美音响效果,多排新戏、大戏,并借助新媒体的手段来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渗透和影响年轻群体,扩大道情发展空间。
  清涧道情源自民间,反映民间,是底层民众心声的自然流淌,曾久唱不衰。在新时代,面对新压力,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们也正寻找新的方法去保护和传承,为这极富浓郁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戏寻找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