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版
发布日期:2016年07月08日
皇帝支持《西游记》成书
皇帝支持《西游记》成书
  北京大钟寺博物馆,有一尊中外驰名的永乐大佛钟。约重46.5吨,高6.75米,直径3.3米,钟唇厚约18.5厘米,钟体光洁,无一处裂缝,铸造工艺精美,字迹大方清晰。钟体内外都铸满了汉文、梵文的佛教经文和咒语,共计约二十三万文字;包括钟唇、钟顶和钟钮上排列得满满当当,一个字不多,一个字不少地排的正好完美无误。特别是编者们用了三进三出的办法,把重要的内容导引到钟体外面的最显著位置,使人们受到更重要的教化。另一尊是现如今挂在北京钟楼上的一尊大铜钟,此钟重六十多吨,高约七米。
  到如今,对永乐大钟的铸成年,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位。其实留下了很明显的证据:铸造时的那年并不是吉祥的年月,三大殿在四月初八日被“天火”烧了。在这种突如其来的灾难年,铸钟者们怎么还有可能写上永乐十九年吉日制呢?那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只有在永乐大帝的同意下,才可以写成大明永乐某年某月吉日制。其实还有两尊较小的一铁一铜钟,铭文同样是永乐年某吉日制。在《西游记》中也多处出现年月日俱利。
  在永乐十九年三大殿遭天火后,这位皇帝及时下旨求言,要求文武百官们多从时政等方面的弊端上多提出改正的地方。可是结果呢?有不少大臣们专捡建北京皇宫和迁都的事找岔子说事,再加上对郑和下西洋的各种不满,用最不好听的言词和方法刺激永乐大帝。这些大臣们原想利用三大殿遭天火这件大事来好好教训一下这位皇帝,可是事出相反,触怒了这位皇帝。
  我们从前面的各种信息,不难看出永乐大帝为什么要铸造这尊遍布钟体内外的二十三万多字的大佛钟了。这都体现了三大殿遭遇天火后,永乐大帝所采取消除灾难的一系列影响。当时,人心惶惶不利国家民心军心的稳定。在大规模出兵北伐是要吃败仗的,所以铸造大佛钟也是其中的一个步骤,况且当年也是为了急用。当时永乐大帝还做了一件使人匪夷所思的重大事情,对全国的子民进行教化对烧毁三大殿的不正确议论,以免动摇大明江山永一统,这是有铁的证据的,这里就不表了。其实在《西游记》里暗示了不少内涵,暗示了三大殿被烧之因。
  就在这年农历的四月初八午后,紫禁城的上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电闪雷鸣,乌云滚滚。就在这时,电掣紫金蛇,荧煌飞火光,霹雳崩洞天,列缺满天月,万里江山都撼动。说时迟那时快,高纵接天接地的大殿顶,突然接住三昧“真火”从天降,霎时大殿火马奔腾,万里通红,对对火龙吐浓烟;风婆婆见势忙息火,然不知呼呼滚风吹助“真火”散,一殿火势加两殿,照亮京师三昼夜。永乐帝从南京迁都在紫禁城皇宫正式时间还不到百天,就叫雷火烧的可怜。对永乐大帝来说,那是一生中打击最大的,他的内心是久久不能平静的。如何化解这场灾难,安定军心民心,使大明永一统。所以铸出一部铜书,编出三部小说等来教化国民们,这也是皇帝安定民心的好办法。
  话说回来,之所以对龙的各种场合进行打压,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三大殿的烧毁是和龙的关系极大。因为在凡民们看来,只有龙在雷电行雨中才可以烧毁三大殿。所以说永乐皇帝在《西游记》的成书中,对龙采取了这样那样极端的打压,也就不难理解了。
  永乐大帝利用大佛钟的铜书来教化文武百官,但是不尽人意,所以就利用小说来全方位的教化子民。在当年,天下子民们还是特别爱听爱看爱议论神话小说的,他们会津津乐道地互相传习,比起正学和佛经来说,那是更易接受传播的,所以说,永乐大帝打破了他在永乐九年定的禁写、禁唱、禁演、禁说亵渎帝王圣贤词曲驾头杂剧等的禁令,大胆地利用小说这个平台。对子民们的各种行为、思想,做人的基本准则等进行教化。尽管这三部名著中有大量的帝王将相,皇宫中各种内容以及许多禁语;但皇帝可以禁,也可以放,因皇帝有至高无尚的权力。
  永乐大帝为了民心稳、民心顺、国家安,也是用心良苦的。他在对子民的教化中,仅仅靠他所命人编有《古今列女传》、《御制为善阴骘》、《历代名臣奏议》、《五经、四书大全》、《性理大全》、《御制孝顺事实》以及庞大的北藏经等是不够的,所以御编了三部名著。这里必须说明一下,大帝在永乐十九年后,给北藏经补充的序,大篇幅地论述了善恶等,达到了历史顶峰。其中讲道:“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一字不差地引进到唐僧教导孙悟空中。可见显露成书年代。
  至于不书写作者们的姓名和永乐大帝不写序文等,那在当时来说,还是不可以的。毕竟文学小说么,里边的虚构和神话的说法又不是历史的真实记载,当然永乐大帝不会对这三部名著留下更多的编撰信息的,发下去看、传就是了。如果天下子民们知道是皇帝编的,那教化功能不就大打折扣了吗?到正统九年,许多大臣和言官上奏说志怪传奇小说影响了正学,所以这三大名著有可能收藏在皇宫。正因为是皇家编的书,所以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无声无息,谁也不敢妄加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