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来电话说,你要的陈忠实文集到货了,就在小区8号楼下的那一家快递公司。
我明白,妻子之所以这么急切的提醒我,是因为上个周末妻子受请于我,一连跑了省城里的几家大书店,都没能买到先生的作品文集。于是,有心的妻子在“当当”网购了一套先生的文集。也因此,一连几天来,只要妻子下班一踏进家门,我都迫不及待提醒妻子,赶快查查快递的流水信息,看看先生的文集走到哪里了。
挂了妻子的电话,撂了手头的工作,直奔家楼下那家快递小店,当一箱沉甸甸的文集捧在掌心的那一刻,俨然自己落怀于一位高大、慈祥、谦和的长者温暖的怀抱中,更像是得到了佳肴美食一般的某种精神激素。行走在快递小店到家楼的那一段路上,脚板落地感觉那么的有力量,脚下踩着的水泥路,若稀泥、黄土一般的松软。
中国文坛巨将、陕西“好老汉”陈忠实先生陨落关中大地、白鹿原上,这些天来,一个民族敬畏文化、热爱写作、喜欢读书的人们都陷入极大的悲痛之中,这种悲痛和怀念化作精神力量的时候,又同时传递出一个声音,那就是对先生最好的怀念,就是认真品读先生的作品。
我和陈忠实先生并无有过点滴交情,对他的了解,完全是他在整个国家文学领域的巨大影响,及他勤耕一生笔下落成的若大海般浩瀚的卷卷文学精品。作为一名喜好读书,偶有以文感悟生命、抒怀生活习惯的写作者,我曾认真读过先生的名作《白鹿原》及其他部分作品,敬重于一位历经沧桑的文化前辈,在自己的整个生命历程中,以多么博大的胸怀承载着自己生活的关中大地;以多么宽广的视野品鉴着三秦大地的伟大和壮美;以多么顽强的意志观察着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民的生活脉络;以多么激昂的热情还原着一个时代里一方百姓永不磨灭的生活轨迹;以多么远大的抱负敬畏着中华文化的庄严和神圣……读先生的作品,深深敬畏他就是中华文化的旗帜和领跑者,他就是名副其实的大家、巨匠,若把先生在作品中刻画的那些活脱脱的人物形象和先生加以联系,先生就是白鹿原上那些勤劳、淳朴、善良、智慧的劳动人民的代表。
一连多日,从先生文集第一卷的第一页读起,其感受和之前阅读先生的作品大不一样,一字一句像洒满大地的阳光,亦像金色的钱币雨滴般打落在书桌上,羁绊得让我抬不起脚,挪不了步。从先生的文字里,好似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先生呼吸的气率节奏,从先生的作品里,好似那一位慈爱、睿智、勤奋的先生又回到了白鹿原上。
读先生作品有感,他是用满腔的赤忱拥抱一片大地。先生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善于运用细腻的环境、生活描写,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让读者共鸣于那种游离于自己生活当中,却不曾发现的真、善、美,进而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幸福生命的珍爱。那种对环境、对生活描写的细腻,没有那种特定环境里长期生活、细心观察、用心发现的积淀,是难以在先生笔下像一缕缕红色的血液浸入到作品中的,这种细腻体现的正是先生对自己生活的土地爱得太至极、太深沉。这种爱,是先生骨子里对生命万物的无限感恩和眷恋,甚至不是一草一木,而是连肉眼看不到的菌虫都是他的文字“朋友”,譬如那一株连牲灵都不闻不食的臭草,譬如那一不及米粒大,看似不起眼,只要你触及它就会以剧毒伤你的“祸害”线虫,先生都会耗费足够多的时间和耐力,观察它们的特点、习性,发现它们为人类生活创造出的唯美。
读先生作品有感,他是用自己的生命传诵美丽的乡音乡愁。读先生的诸多作品,不难感受,它的语言风格就是用陕西话拉家常、讲故事,有着十分明显的地域色彩,尤其是在陕西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读先生的文字更觉朗口带劲儿。我更觉得,先生笔下的文字就是三秦热土里的土疙瘩,讲述的就是庄稼人的家长里短,那些裹着泥巴的语言却是那么的富有哲理,生动地再现着黄土里刨饭吃的那些艰难的生活场景。诸如“两村离的近,亲戚套亲戚,时年八节来往频繁,又加上地连畔、渠接渠,干活休息时,两村的社员对着烟锅点火抽烟哩!”既描写了渭河平原农村的地貌特征,又通过“对着烟锅点火”这种淳朴无华的叙写,折射出了人性的善良,民风的淳朴,正是这种毫无润色的笔法,反而使作品语言显得无比细腻,让读者咀嚼起来多滋多味,勾勒了一幅特定时期中国农村的斑斓画卷;诸如“咬住不开口,神仙难下手”的形象表述,映衬了三秦庄稼人坚毅、倔犟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又支撑了他们不畏环境艰苦、不怕自然灾害,敢与天地鬼神做斗争换取幸福生活的博大精神!
先生是大家巨将,关于先生的作品太多和先生差不多有影响、有成果的作家、学者都不敢轻举作论,恕我一个小小的企业政工思想工作者,同样不敢冒昧的对先生的作品评头论足,我只知道我敬畏先生,喜爱先生的作品。但先生的突然离去,关注着那么多宏大感人缅怀、悼念先生的场景,使我不仅产生了重温先生作品的强烈欲望。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意义有泰山、鸿毛之别。也因此,对那些英雄的离去,常有“他虽然走了,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褒奖和评价。
因为先生的离去,先生的文集在偌大的省城多家书店一“集”难求,这正说明先生离去了,其实他并没有离去,他的精神财富正让太多的读者和家庭受益,那一卷卷讲述民族秘史,讲述民族精神,斥责邪恶与虚伪的好作品,将影响更多的人们生生世世敬畏先生、敬畏文化。因此说,先生才是真正“虽然走了,却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博览先生的文集,只为再“回望”先生您一眼。
怀念您,至亲至爱的陕西“好老汉。” 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