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3版
发布日期:2016年07月01日
谈学画的最终着力点
谈学画的最终着力点
  学画,不管是专业还是业余者,都应视为好事、雅事。只要长期坚持,必定会有所进步。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得不考虑:你学画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最终着力点在哪里?
  一、两个必经过程绝不是最终目标
  学画必须临摹和写生,这是师古人、师造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古今大家无不在这两方面下过极深的功夫,但是他们并未停留于此,他们的成功在于创作。我国现代中国画大师潘天寿指出:“吾国唐宋以后之绘画,先临仿,次创作,创作中,间以写生。西方绘画,先写生,次创作,创作中,亦间以临仿。临仿,即所谓师古人之迹以资笔墨之妙是也。写生,即所谓师造化以资形色之似是也。创作,则陶熔‘师古人,师造化’二者,再出诸作家之心源,非临仿,亦非写生也。其研习之过程,不论中西,可谓全相同而不相背,惟先后轻重间,略有参差出入耳。”这就是说,无论学中国传统画还是学西方之油画,其过程有别、道路则一,最后都要落脚到创作上来。倘非如此,只重临摹或写生,其结果即一定不佳。
  我国近现代中国画大师黄宾虹从小学画,直至五十岁以前,却都在研习传统,从五十至七十岁是师造化时期,七十至九十二岁去世前为独创时期。正是这晚期的创作成果,成就了他一代大师和我国山水画史上一座里程碑的地位。徐悲鸿是名扬中外的绘画大师,他既学中国传统画又学了西画,最终是用或中或西或中西融合的方法创作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作品。当代大家吴冠中,也是学中学西,最终也是沿着这条路子画出许多精彩佳作,为世人称道而念念不忘。先辈大家之道路,深足可鉴。
  二、在创作这个着力点上决胜
  首先,要做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我国现代山水画大师李可染指出:“艺术有一个很大的秘诀——用的思想最多,态度最严肃。”艺术家所表现的不只是他所能看见的,还要表现他所知道的和他能想到的,也就是他的经验和他的知识,以及他依据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所作的推想,他可以从现实出发进行想象,进而创作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画境来,这就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一个没有思想的画家,不可能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也就不可能形成立意高的作品主题,而这却是支撑作品的关键所在。但是,仅有思想还不行,还必须有感情,即对所画对象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浓厚的感情。只有首先打动自己的作品才有望打动他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且如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九方皋》、《愚公移山》以及《奔马图》等是这样的不朽之作,俄国列宾的《伏尔加河纤夫》、《归来》等亦是如此,即就今人的成名之作也无不为此,如罗中立的《父亲》,即深刻反映了子女对父亲一生勤劳艰辛的崇敬和感激。
  其次,要肯于读书,不断提高文化素养。读书是成就大画家的“画外功夫”。通过有选择地读书,不仅可以增进画家的学养,改变画家的气质,而且能够使画家具有深邃的思想和增进对所画对象的认识和感情,从而提高画家在创作中的思想境界和形成作品意境的能力。因此,读书与创作似乎是一种间接的关系,但它又是一种直接影响和制约作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它必然会影响到画家作品水平的高度,最终将决定画家毕其一生而能否成为一个大家。
  再次,要有创作和自我变法的追求。陆俨少指出:“绘画艺术和别的艺术一样,贵在创造,使人看了有新鲜的感觉。如果抄袭别人,不加以‘化’,完全是别人的面目,尤其一些大名家,大家所熟知的面目,那就不新鲜了,也就不能吸引人,失去艺术的魅力。所以必须推陈出新,从陈的基础上推进一步,化入自己的东西,创造出新的面目来。”对别人,要采取分析的态度,化入自我,别具新貌;对造化,也要敢于跳出写实状态,进行加工和创造。这样,才能谈到创作。在创作的道路上,一个有远大目标的学画者,他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他要具有自我变法的意识和精神。黄宾虹七十岁以后笔墨求变,王伯敏在《黄宾虹九十后作山水卷轴粹编》一书卷首著文,题为《麝墨、狼毫、民族——黄宾虹的晚年变法》,就是从用墨、用笔和传统性民族性上来讲其晚年变法的。也正是黄宾虹的自我变法,使他创作出了一幅幅独具风格的神品,达到了前人未曾达到后人难以企及的顶峰。
  一个学画者,只有把他的注意力放在学画的最终目标上,他才能不仅跳出传统与他人之圈,也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而不为其奴仆,把力气放在创作上,他才有望成为一个画家而不是画匠;只有在创作的道路上,具有变法的思想,他才有可能不仅成为一名画家,还有望成为一名大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