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关中曲子”,或许很多人不知道。然而提起它的俗名“眉户(迷胡)曲子”大家就一点都不陌生。关中曲子是陕西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曲种,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和艺术积淀,后来逐步形成了陕西地方剧种“眉户戏”。到今天,它已经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近日,陕西省艺术馆创作的曲艺作品———关中曲子《沙海情话》在陕西“群星奖”曲艺类的比赛中荣获第一名,被省文化厅推荐代表陕西参加第十七届群星奖全国决赛。
以陕北靖边郭成旺的故事为原型
据陕西省艺术馆副馆长王茵介绍,关中曲子《沙海情话》的主人公原型是陕西靖边的郭成旺老人。“虽然原型是郭成旺的故事,但是主创们还是通过了大量的艺术加工,改编的还挺多。”《沙海情话》采用隔空对话的浪漫主义手法,以普通农民郭老汉对去世老伴的思念之情为主线,说唱追述了郭老汉与老伴沙海相伴30年,共同植树造林5万亩,让家乡万亩沙漠变绿洲的感人故事。
“从2015年5月开始,《沙海情话》的主创人员就开始了构思,整个创作历时一年多,经过反复修改、加工、提高,多次邀请全国曲艺专家进行研讨、修改,先后七易其稿。我们就是想编创具有浓郁的陕西地域特色、弘扬陕西传统文化,宣传陕西精神的曲艺作品,真正做到用陕西的艺术,讲陕西的故事。”王茵说。
从坐唱变走唱 这种创新之前没有 “群星奖”是文化部设立的全国群众文化艺术的政府最高奖。能够进入全国决赛,王茵说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创编过程中的创新。此次,关中曲子《沙海情话》在吸收借鉴传统曲牌音乐的基础上,从曲调、内容、表演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尝试和发展,“我们将传统的曲子坐唱形式发展为现在看到的男女二人走唱形式。男演员手持四页瓦、女演员手持竹筷、瓷碟为伴奏打击乐器。我们还用了乐队伴奏,板胡、扬琴、三弦,三部和声。还有三声部女声伴唱,听起来很舒服,也讨人喜欢。这样的创新,之前没有过。”
《沙海情话》11个演员多半是80、90后 在王茵看来,此次创作关中曲子《沙海情话》,对传统曲艺的传承有很大的积极作用。该作品不仅打破传统,对曲调、表演形式做了全新尝试,而且11个演员中,大部分都是80后、90后。“通过‘群星奖’这个国家级平台,让更多的观众关注和了解关中曲子,进一步传承、发展和宣传陕西特有的国家级非遗曲艺项目——关中曲子。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我们期待通过这部作品,让大家看到一个年轻的团队立在舞台上。打破观众传统的印象,告诉大家,年轻人也能喜欢曲艺,爱上曲艺。”
此次参演的年轻演员都是业余曲艺爱好者。在省文化厅精心组织的25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陕西“群星奖”基层巡演活动中,演员们先后赴延安市吴起县、安康市汉阴县、渭南市、咸阳市、铜川市等企业、工厂、社区、部队、中小学校等地进行公益性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有时一天演出四场,有时刚刚还艳阳高照不一会儿就倾盆大雨。演员们嗓子哑了、嘴巴上火、舌头烂了,但是依然一丝不苟、认真对待每一场演出的机会。”王茵回忆道,“基层巡演,观众们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给予了演员极大的鼓舞和支持,让演员在基层巡演中接地气、通民心。充分展示了陕西青年曲艺爱好者们充满活力、清新阳光的风采。”
《沙海情话》剧照陕西省艺术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