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13版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24日
陕西原创话剧《秦岭深处》 告诉您鲜为人知的军工群像
陕西原创话剧《秦岭深处》 告诉您鲜为人知的军工群像

  2016年6月19日上午,中国戏剧家协会在全国政协礼堂,组织召开话剧《秦岭深处》专家研讨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主持会议。为了方便读者了解该剧精髓,在此刊出专家发言。此处有较大删节,未经专家审阅。
  观众关心的是人物的命运 
  阿莹(著名作家,《秦岭深处》编剧):讲述了创作初衷。在担任陕西省阅兵装备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时,感受到军工人的气质,真正的家国情怀。拆弹专家工作时间的平静,拆弹结束时的后怕;新型武器首飞,领导让自己儿子上……这部剧不是编造,是真实故事,但是人物关系全是虚构的,里面的感情脉络是虚构的。工业题材的戏剧往往陷入内容之争:技术方案之争,改革方案之争。作为观众来说,关心的应该是人物的命运。
  陈薪伊(著名导演,《秦岭深处》总监制):感慨于编剧阿莹没有受到污染:拾人牙慧,咿呀学西方之戏剧语言,是不能救中国的。他只做他熟悉的东西,熟悉的人,熟悉的事情,熟悉的故事。这就是他的文化,他的文化构造决定了他的作品的品格。第二,导演孙超对可看性的探索,走了非常正确的路,那就是挖掘人们的内心世界。
  徐晓钟(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著名戏剧教育家、导演):非常赞赏《秦岭深处》,以高的视野、深厚的激情把军工人在秦岭深处的奉献展现出来,特别是戏结尾处周大军对罗安丽说的一段话,“我们的每一次飞行试验,不是在推动战争升级,而是在放飞生命和平鸽。这个世界正是由于我们的奉献,才阻止了战争,才减少了杀戮和流血”,揭示出了军工人的灵魂和价值。
  可以商榷的问题:作为戏剧冲突的对立面,罗安丽这个人物的行动、思想的逻辑还不容易说服人。导演和舞美用“吊屏”呈现折卸导弹过程,转移了对严酷情境、人物心理过程的描绘,还需要进一步构思。其次,在灯光处理上还有加工的余地。
  黎继德(《剧本》原总编):认为,剧本非常朴实,包括人物的情感、思想、人物关系都是很朴实、很现实主义的。戏剧总体风格的把握跟剧本思想是吻合的,这点非常重要。特别能够理解作者对军工的情怀。将来在“反战”主题的选择上,创作团队要考虑一下。
  黄维钧(《中国戏剧》原主编):看了这个戏,很感动,很有兴趣,很喜欢。一个戏二十几稿,很辛苦,又是第一个军工题材,编剧做了很大的贡献。觉得戏里写得最好的,就是这几个军工人,真实、生动,表现得也很有激情。这个戏,很有价值和意义。剧中人物罗安丽和总工程师的矛盾,怎样才能深入下去,觉得要用文学的思维方式。
  《秦岭深处》有很多金矿可以挖
  欧阳逸冰(中国儿艺原院长,戏剧评论家,剧作家):认为,有三个难能可贵、三个难以做到的事情,在这个戏里做到了。
  可贵一:军事题材的戏,与戏剧魅力的融合。《秦岭深处》做到了,把制造武器的过程,和人的内心情感、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非常巧妙地融在一起,营造了非常有趣充满情感的戏剧情景。可贵二:军工题材中的三角关系。三个人都投身在飞狐导弹制造试验失败、再试验的过程中,三个人的情感也由此而产生。人物关系充满了戏剧性。写出了有血有肉令人难以放弃的情感。戏就很好看,人们就爱看。可贵三:就是这部戏剧建立了自己独有的叙述体系,富有匠心。
  还有三个有待思考。思考一:罗安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把这个人物取消,这个戏就不存在意义。思考二:如果我们真的去写反战,去写这个人物,还有反战的想法,还有反武器的想法,在中国并不强烈,在国外有很强烈的反对所有的暴力。思考三:那段历史的插叙太重要了,但你们在北京演,把这部分非常重要的信息用西安话说,几乎听不懂。
  这个戏有很多金矿可以挖,可能还有很多非常了不起的稀有金属。我们继续挖掘,不懈地前进,这个戏终究会成为真正的经典。
  李法曾(中央实验话剧院副院长):喜欢这个戏,是从开始的那一句话开始的,“谨以此剧献给为祖国的国防事业默默奉献的人们”。山区的小孩没学上我们不能忘,残疾人我们不能忘,但是默默贡献的知识分子我们应该忘吗?但是我们忘了。这个戏就是让你不要忘,好就好在这儿。这个题材伟大就在此,我们要想强大,就必须得国防强大,国防强大就必须要试验。目前看,人物矛盾冲突还不够深刻。书强老院长说过,要想把一个戏演好,要做三件事情:看剧本,再看剧本,还要看剧本。要想把戏演好,必须要把剧本吃透。
  独特的生命状态、人格形象、艺术场面
  刘彦君(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原所长):觉得,情节设计非常真实感人,逻辑性和戏剧性都经得起推敲。人物关系的建构,人物之间的碰撞,所折射出来的家国情怀、人格魅力,呈现非常准确非常到位。两个建议:三个人物关系的处理,冲突方面再强化一下。
  梁鸿鹰(《文艺报》总编辑):认为,这个戏的意义是真正能够打动我们的地方,生活方式,人的追求,具有很强的独特性。还有就是戏剧结构和构架的独特性,表现非常充分。他把生活中最细微的东西呈现出来了,我觉得在戏剧中也需要这个东西。
  王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所长):说,这个题材非常好,创作团队能够把这样一个群体呈现出来,让人兴奋,这就是我们感到神秘,感到有力量,需要探求的题材。“我觉得这个戏讲的是特殊群体,特定生活范围里的事情。但是作者没有走向特定的技术领域,里面始终贯穿的是真挚的感情”。
  这个戏给我们提出很多思考:第一,就是剧作提供了一种生命状态,一种深层的责任,理性。第二,提供了独特的人格形象。在他们的群体里,除了纪律性的军人的特质以外,作为知识分子,他们的个性也是要有的。第三,提供了独特的艺术场面。
  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创作,就是一拨有胆识的艺术家,勇敢地设置创作难点,然后用审美方式翻越难点,转化为亮点。以往的军工题材都不甚成功,没有把军工人的精神世界特别是人性深度,透过审美方式、精彩故事呈现出来。而《秦岭深处》为军工人树碑立传,是啃了硬骨头。编剧长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思想积累,不断打磨不断提高,完成了这个作品,值得尊敬。这部戏的整体把握上,也显现了导演的才华,细部处理没有到位不能怪他,他的生活积累还需要不断地丰富。
  涉及到立意,要坚持剧本里的主线,就是为军工人的精神风貌树碑立传,讴歌他们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