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3版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17日
演绎悲欢离合唱尽荣辱兴衰
走过百年风雨西安易俗社“移风易俗”迎新生
走过百年风雨西安易俗社“移风易俗”迎新生
 
  秦腔《易俗社》剧照
它坚持“启迪民智、移风易俗、辅助教育”办社宗旨……
它一百多年来共创排一千多个剧目……
它涌现出数十位编剧大家、十几代秦腔表演艺术家……
它被公认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之一……
  戏外易俗社 

  孙仁玉借银700两作为建社经费
  1905年8月,孙中山先生想打开西北局面,委托好友、同盟会发起者之一、十七岁的陕西蒲城籍会员井勿幕先生,回陕做动员和组织工作。
  1906年春,井勿幕成立同盟会陕西支部,发展的革命志士中有同乡、同学李桐轩先生。在研究讨论宣传纲领的时候,大家一致认为:国人文盲居多,报章只限文人,要提高群众觉悟,戏曲是首选。
  1911年9月,西安起义之前李桐轩曾冒风险,去武汉总部汇报组织准备工作,是西安同盟会的关键人物之一。
  1912年,李桐轩担任陕西省修史局总纂,与同盟会会员、时任修纂的孙仁玉共同商讨“改良戏曲,移风易俗”,成立陕西易俗学社。张凤翙、井勿幕等163人签名,仁人志士大力响应支持。8月13日(农历七月初一),西安创建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陕西易俗学伶社。孙仁玉利用个人声望在商号借银700两,做筹建经费、租房招生。
  1913年1月5日,陕西易俗学社在城隍庙首次公演,首演孙仁玉的反封建新戏《新女子顶嘴》等多个剧目。规模空前,影响极好。省都督张凤翙观看后异常兴奋,拨银200两。从此,戏曲演员进入社会“前台”。
  演出爱国剧当晚抗战爆发
  1932年5月,易俗社全体90多人,先后到5省、13个市县演出,长达257天。1934年,上海百代公司派员来西安,为易俗社著名演员录制首批秦腔戏曲唱段共30余张,成为秦腔最早的音乐唱腔资料。
  1937年5月,抗日名将宋哲元邀请易俗社进京演出。7月7日,演出爱国剧《山河破碎》《还我山河》。当晚日军向卢沟桥发起进攻,抗战爆发。易俗社在战火中坚持演出,10日返回。
  新中国成立后,易俗社由政府接办,多次晋京演出,《三滴血》《游西湖》《游龟山》《西安事变》等剧目享誉全国。
  1951年7月,易俗社改为公营剧团庆祝大会,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习仲勋等出席。易俗社成为全国首家国营剧团,名称由“陕西易俗社”改名“西安市人民政府易俗社”。1953年,更名“西安易俗社”。
  秦腔不死,秦音不绝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由于文化市场的多元化,群众的兴趣和爱好也相应发生了转变。易俗社进入低迷期。
  2005年,根据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西安市委、市政府对易俗社和其他三家秦腔艺术表演团体进行资产重组,组建西安秦腔剧院。古老剧社焕发新生,先后推出《柳河湾的新娘》《秦腔》等优秀剧目,并重拍《三滴血》等经典剧目,得到口碑和票房双丰收。
  从清朝末年建成开始,经过护法运动、西安事变、抗日战争等战火的洗礼,百年来,易俗社上演的一段段岁月诗画,使享有“中国多种戏曲的鼻祖”之称的秦腔被世人所熟知,使秦腔“中国戏曲活化石”的美誉传播四方。
  西安易俗社的功臣们
  李桐轩(1860耀1932年),陕西蒲城人,易俗社创始人。20岁中秀才,1905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是戏剧艺术对社会作用的最早论述者、实践者和先驱者,写剧二十多本。
  孙仁玉(1872耀1934年),祖籍陕西临潼,易俗社发起人,剧作家、教育家。任陕西省修史局修纂,陕西宏立高等学堂、省立中学、女子师范教员。兼任易俗社评议长、编辑主任、社长。一生编演秦腔剧177出。
  陈雨农(1880耀1942年),祖籍陕西长安。家境贫寒,曾入临潼“华清班”学戏,成名后与张寿全等人组成“玉庆班”,是清朝末年秦腔中有高度艺术成就的表演艺术家,为关中第一名旦。
  范紫东(1878耀1954年),陕西乾县人。著名秦腔剧作家,写秦腔剧本68出以及文史著作,其中《关西方言钩沉》是关中方言最早的考证著作。
  (主要资料来源:伍永尚《易俗社百年大事记》) 
   
  戏里《易俗社》 

  秦腔现代戏《易俗社》塑造易俗社人情怀与魂魄
  近日,大型秦腔现代戏《易俗社》,在西安广电大剧院惠民演出。
  《易俗社》由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创排,为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重大参演剧目。是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曲江新区2016年的重点剧目。
  该剧力图用全景式的手法,形象展示易俗社从初创时期到西安解放三十多年曲折坎坷的发展历程和整体风貌,多方位塑造一批易俗社人苦难坚守、舍身护社、精忠国粹、逐梦梨园的情怀与魂魄:红生关震易的“断腿护社”、名伶刘天俗“病逝舞台”、社长高宇轩的“苦难坚守”、教练陈甘亭的“鞠躬尽瘁”,追梦30年最终成为易俗社历史上首位正式女演员的林梦芸……
  “我不放弃,我就是林梦芸精神”
  《易俗社》这部戏,剧本创作用了三年多时间,几位编剧接力,数易戏稿。
  这部剧由著名戏剧导演卢昂执导,剧本由国家一级编剧刘桂成操刀。作曲家姜云芳老人在病榻上,担任了唱腔与音乐创作。配器指挥、七十七岁的国家一级作曲张森伶先生,也为这部戏忙里忙外。
  为了这部大戏,西安秦腔剧院动用一百多位演员,四十多个乐队,三十多个舞美,演出由易俗社和三意社合力完成,并且外借十多个乐队,这在秦腔现代戏的演出史上不多见。
  惠敏莉为了《易俗社》这部剧,到北京到处去寻找一线的编剧,但是多数在看到《易俗社》这么大容量,都婉言谢绝了,但是她坚持下来了,她说:“我不放弃,我就是林梦芸精神,突破自己每个艺术阶段的成长和历练。”追梦30年最终成为易俗社历史上首位正式女演员的林梦芸,和饰演林梦芸的惠敏莉,如今易俗社历史上首位女社长,一路走来的追梦,何尝不是一种传承。
  总编导卢昂寄语
  秦腔《易俗社》的编创就是我生命历程中一个重要的机遇和缘分,完完全全讲述的是戏曲人自己的故事。从民国初期到西安解放30多年的峥嵘岁月,始终秉承以戏剧方式启迪民智、教化黎民,提升一个民族和国家整体的文化教养和文明素质。矢志不渝、初衷不改。30多年的时间里自编、自导、自演了500多个优秀剧目,这在世界戏剧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奇迹。
  我希望这是一个全景式展现中华民族戏曲剧社、戏曲艺人、戏曲文化、戏曲品性的史诗性作品,因为这是一段值得永远记忆的历史,一群令人肃然起敬的先贤,一个滋润后世的文化宝库,一盏照亮人心的文明之灯。

文化艺术报记者 齐敏 任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