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陕西省艺术职业学院民乐团呈现《陕西传统戏曲音乐赏析》。
李明睿/摄
6月12日,庆祝第十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主会场活动在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举行,图为唐代乐舞表演。 梁飞燕/摄 文化艺术报讯(记者 李明睿 梁飞燕 刘青)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同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5周年、《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颁布实施2周年,陕西全省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日展示宣传活动。今年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中国文化遗产日陕西开展系列活动
·6月11日·
由陕西省文化厅主办,陕西省振兴秦腔办公室、陕西省艺术职业学院、陕西卫视频道承办的纪念第11个文化遗产日传承演出6月11日在西安人民大厦举行。
活动现场,省戏曲研究院“梅花奖”得主李娟为观众献上了秦腔传统戏《王宝钏》,省艺术职业学院民乐团及老艺术家们带来了《陕西传统戏曲音乐赏析》音乐会。其中,83岁高龄的李世杰老师、78岁的焦志信老师和祝光裕老师也为现场观众做精彩表演。
据主办方介绍,此次活动旨在系统梳理、学习钻研、雕琢打磨、保护继承优秀传统,保持艺术特点不走样,发挥老艺术家的传承示范作用,宣传普及代表和体现秦腔等地方戏曲艺术成就的精品佳作,结合客观现实和艺术规律,积极探索戏曲保护传承模式,对加强陕西地方戏曲传承保护工作起到引领作用。
·6月12日·
6月12日上午,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的陕西省庆祝第十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主会场活动在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举行。
活动现场举行了陕西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的专职管理机构——西安市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揭牌仪式,还通过陕西考古成果图片展览、陕西文物创意产品图片展览等现场展板展现了近年来陕西省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丰硕成果,同时为汉阴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和宜君县旱作梯田农业生态博物馆进行授牌。据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郭宪曾介绍,为了将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陕西还选择了分布在城市或靠近城市的大遗址,实施遗址公园建设,秦始皇陵、大明宫、汉阳陵等国家遗址公园相继建成开放。
·6月13日·
6月13日,由西安市文广新局主办,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西安市非遗保护十周年成果展在大明宫遗址公园举行,当天的成果展包括展板展示、17个技艺类非遗项目现场展示和一台综合10个表演类非遗项目的舞台展演。舞台上,蓝田水会音乐、临潼杖头木偶等非遗表演精彩纷呈,舞台下虎头鞋、桃核雕等非遗技艺吸引了大批市民。
为打破非遗传承“后继少人”的现状,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同大中专院校、各级中小学和幼儿园建立长期协作关系,使一大批青少年学生接受传统文化培训。
“让文化真正成为陕西最重要的品牌”
6月7日,在中央党校举办的传统文化赏析会上,陕西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向在场的领导干部们推介了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表示:在关中、陕南、陕北还有许多像西安鼓乐、华阴老腔一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重点保护,下一步要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陕西文化走出陕西、冲向全国、迈向世界,让文化真正成为陕西最重要的品牌。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打响民间文化保护战,留下祖先的文化根脉,要和时间赛跑。他说,总书记来陕讲话中强调要“留得住文化根脉”。陕西是文化大省,我们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文化遗产是文化根脉的重要组成,作为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职能部门,我们更要拿出“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态度,像保护西安鼓乐、推出华阴老腔一样,不遗余力地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好,保护好陕西的文化根脉。
无疑,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寻找贴近当代人社会生活的最好方式,相信我们的非遗保护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