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1版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10日
季羡林的收藏事
季羡林的收藏事
  因对季羡林先生生前保存的书籍、字画等物是否应由北京大学占有存在争议,季羡林之子季承将北京大学诉至法院,要求其返还共计649件物品,涉案标的高达1个亿。5月31日,北京市一中院公开开庭审理此案。
  这些珍贵文物,其中不乏唐伯虎的楷书,苏东坡的《御书颂》,文征明、八大山人、仇英等名家的画作,浅草寺建造图和梵文藏金刚经也价值巨大。此前,这些文物存放在季羡林生前蓝旗营的住所内,后被北大取走。
  这场纠纷缘起于2001年7月季羡林与北京大学签订的捐赠协议书。当时约定:将属于季羡林个人所藏的书籍、著作、手稿、照片、古今字画以及其他物品捐赠给北京大学。2008年12月,季羡林手书声明,称“从来没说过全部捐赠”。2009年7月11日,老人去世。
  30元买五幅白石图
  季羡林有意识的收藏开始于1949年之后,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的建国初期。那个时候,古都北京的街头小店随处可见字画文玩,而问津者却寥寥无几。季羡林不忍心看着这些艺术瑰宝就此流散消亡,总想尽自己的力量,能够抢救多少就算多少。当时季羡林月工资300多元,此外还有担任各种职务的津贴和不少的稿费。总收入在当时是很高的。他的收藏起点极高,将自己的收藏下限定在了齐白石,其余的都不及相顾。他收藏的第一批白石老人作品,是由好友吴作人先生介绍并且代为经手的。30元人民币,入藏的是5幅白石老人蔬果斗方精品,还都带有做工精细的老红木镜框!季羡林先生收藏的白石老人作品多且精。比如,先生藏有白石老人的整开巨幅豹子。偶一挂出,精彩流淌,满屋生辉,观者无不目瞪口呆。
  500元买下苏东坡手迹
  在收藏的过程中,先生总是心怀慈悲,很少还价。久而久之,不少“跑街”的也就和这位一级教授、大学者成了知心朋友。他们会直接了当地告诉先生,哪些是开门的,哪些是“说不好”的。季羡林先生就根据自己的判断加以选择购藏。苏东坡的《御书颂》是季羡林出了在当时的情况下算得上是巨价的500元,将之买下。在当时的书画业界被传诵为“善举”。名家作品也就从深藏中纷至沓来。季羡林先生的收入大多化成了藏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收入极高的先生居然了无储蓄。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仇英、董其昌、文征明、祝枝山、唐寅、八怪等精品进入了季羡林先生的收藏。“季羡林先生的藏品,几乎可以印制一部中国明清字画史的精品图录。”季羡林的弟子钱文忠说。
  窃贼光顾,所幸不识货
  季羡林先生的藏品里,还有数量很大的文房雅玩。就砚台而论,抗日战争沦陷期间,一位北平伪市长的着名收藏,后来大半都收在先生处,数量有几十方,都是今天几乎看不到的妙品。就印章而论,田黄、田白、芙蓉也不在少数,不少是白石老人等名家佳镌。故宫曾经用过一枚随形章,文曰“上下五千年纵横一万里”,陈曼生名作,章料是一方将军洞白芙蓉,原配银托,这也是季羡林先生的藏品。有一次,一个小偷由底楼阳台闯入,撬开了季羡林先生的书桌抽屉。里面就满是名家所刻的田黄、田白、芙蓉。还好,这位小偷不是一位“雅盗”,只拿了一把电动剃刀、一把瑞士军刀,就扬长而去了。
    藏书数量大,北大排第一
  这些古旧文物雅玩也不仅是季羡林先生一人的藏品。主要是字画,有一部分是季羡林的夫人彭德华从济南带到北京的。
  季羡林先生的藏书数量巨大,在北大应该是可以排第一的。其藏书的特色在于域外出版的冷门学术经典。在“文革”岁月,季羡林的收藏自然也被抄没了。然而,最为难能可贵的是,由于季羡林先生的清华同学、多年好友胡乔木的关心过问,基本完好无损地归还给了先生。
  季羡林的收藏还远远不止这些。启功、钟敬文、臧克家、吴组缃、周一良、饶宗颐、范曾、欧阳中石、刘炳森等一代俊彦,也经常以自己的作品,以及自己购藏的文物工艺品相赠。这些藏品无论是在数量、价值上,都是非常可观的。
  季羡林先生有一个习惯,也使得他在无意中积累起很可观的藏品:只要是有字的纸,一律不予丢弃。至于季羡林先生自己的几乎没有中断过的日记、大量的手稿书稿信札、书法,在今天自然也已经被很多人列入收藏品了。

文化艺术报记者 梁飞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