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大唢呐
“老五班”中的两支大唢呐(中间为康文善) 
在黄土高坡上,一杆铜号,一位吹手,小碗头紧贴嘴皮,大碗头直指苍穹,“嘟嘟呜呼呼”地长啸开来。音色明亮,低音浑厚,高音挺拔,粗犷悍实,热情奔放,渗透着雄健的阳刚之气。欢快时如火如荼,悲凉时如泣如诉。
5月6日,中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在全国公映,这部带有浓重西部片风格的电影,让唢呐吹奏这门古老的艺术,重新回归到大众的视线之中。
陕北大唢呐,也称“绥米唢呐”,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这项民间艺术的现状,如同电影《百鸟朝凤》中遇到的一样,面临着后继无人和缺乏保护的问题。
现状
乐队班子逐渐加入电子琴等西洋乐器
现在几乎看不到传统的“老五班”表演了
今年4月份,由知名音乐人薛九英制作和导演,薛九英、康长青撰稿的专题片《大摆队——黄土地上的大唢呐》(分上、下两集,片名取自陕北唢呐著名曲牌),在“陕北民歌”微信平台上线,迅速点击量过万,引起网友好评。
薛九英,西安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音乐系副教授,陕北传统音乐挖掘整理研究专家。日前,他接受了文化艺术报的专访。
全国各地都有唢呐,为什么陕北大唢呐能够流传数百年,一直深受群众喜爱?
薛老师说,唢呐是一种外来乐器,在金元时由波斯、阿拉伯传入我国,最先作为宫廷乐器演奏,后用于军中奏军乐,再后来,逐渐传入民间。
全国大部分地方的唢呐一般都是小型唢呐,而且很多都是独奏形式,尤其是山东、河南、山西独奏唢呐最为厉害。陕北大唢呐的表演形式,民间俗称“老五班”,即两支大唢呐、一面羊皮小鼓、一对小镲和一面疙瘩锣,每次表演,这五件乐器从不分离。乐队主奏的两支大唢呐,形制要比其他地方大得多,一般长度在一尺一寸五(约38厘米)到一尺三寸五(约45厘米),大唢呐要比小唢呐难吹得多。这两支唢呐在演奏时一支是主奏,民间俗称“靠字的”,一支是辅奏,俗称“拉筒筒”,这个比主奏唢呐要低八度。
陕北大唢呐很多曲牌都源于军队题材,过去这些地方都是边塞地区,中原和边疆胡人经常交战,比如《得胜回营》《大摆队》《背鼓子》《翻鼓子》《一马三条箭》。
陕北大唢呐代表人物有常文洲、马继星、康文善,最典型的是西路唢呐,以常文洲、马继星为代表,主要在佳县、米脂县和绥德县。康文善则是东路唢呐的一个代表,地理上靠近山西沿岸,唢呐形制比西路的略微小一点,声音也略为单薄。
说起为什么会选择拍摄这样一部专题片,薛九英说自己是陕北佳县人,从小在农村生长,过去参加红白喜事,听得太多了。从事专业音乐行当后,知道什么样的音乐值得挖掘和保护。现在要不是刻意去组织这些民间艺人,生活中几乎听不到传统的、非常讲究的“老五班”唢呐了。所以,再不做,这门艺术就彻底蒸发了。
在薛老师的记忆中,“老五班”在他儿时非常红火,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那时的农村根本没有收音机、电视机,村里过红白喜事,人们就来看热闹。大概在80年代,“老五班”就开始慢慢加入电子琴、小号、架子鼓,直到现在,几乎看不到传统的“老五班”表演了。因为现在人们过事越来越注重面子和排场,这一现象在农村已成为一种风气。传统“老五班”现在几乎没有了市场,像马继星、康文善等“老五班”艺人,也对这种“进步”表示尴尬与无奈。
措施
加强非遗传承与保护
陕北大唢呐要走市场化道路 谈及陕北大唢呐的未来,薛老师很担忧。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几乎没有几个年轻人愿意去学。这门艺术既需要天赋,也需要后天吃苦,学起来难度非常大;另一方面,即便年轻人学唢呐,也不是为了传承文化,而是为了生存,真正懂得传统“老五班”曲牌的人越来越少。
虽然这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非遗”,也逐渐加大了投入,但陕北大唢呐似乎没有得到多少实际的支持与帮助。薛老师说,原因有三: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难度非常大;第二,我国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文化本身没有什么影响;还有文化部门每年给这些“非遗”项目拨不少钱,但很少能落到实处。
薛老师说他去民间采集、保护一些“非遗”项目,他看到的都是个人力量,而且不是很多;十来年了,回头一望,还是他一个人孤独地走在这条路上。
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会面临传承和保护的问题,陕北大唢呐也不例外。49岁的马继星说现在没有人正儿八经地学了。
为保护和传承唢呐这一艺术瑰宝,我国很多地方积极开展传承和保护工作,像山西省临县就建立了大唢呐培训活动中心,通过老艺人“传帮带”喜爱唢呐的年轻人,并积极向外拓展演出市场,使这项吹打乐开始逐步走出困境。
如何让陕北大唢呐能更好地传承下去,薛老师给出建议:第一,政府要真正地投入人力、物力,要让懂行的人去参与保护这门艺术;第二,在传承的时候也需要借助一些商业活动,加大媒体的传播。另外,把这门艺术要从书本上、课堂上就开始渗透给孩子们,让“非遗”进课堂。
薛老师说他接下来,还会再把陕北非遗项目拍摄保存下来。这次拍摄《大摆队——黄土地上的大唢呐》,是他自费拍摄制作,“除了喜欢之外还有责任,否则谁这样玩命做这个!”
薛九英又名薛伍利,西安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音乐系副教授,作曲家、音乐人,中国数字音乐学会会员,中国音协陕北民歌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陕北传统音乐挖掘整理研究专家。数年从事田野采风工作,几乎走遍陕北各地,遍访各地民间老艺人,为上百位民间艺人录制了大量的珍贵历史录音。
文化艺术报记者 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