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6年05月27日
《麻醉师》:感动一座城市的力量
《麻醉师》:感动一座城市的力量

  近日,由西安演艺集团、西安话剧院出品的话剧《麻醉师》在西安上演,这部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副主任陈绍洋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的话剧,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一部剧《麻醉师》陈绍洋
  话剧《麻醉师》生动再现了陈绍洋的人生故事。故事以陈绍洋妻子罗云的视角为引线,结婚22年,每年罗云过生日,陈绍洋总是因抢救患者而爽约,这一次,罗云等到的又是失望……在西京医院,陈绍洋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他每天穿着一身蓝色手术服,像个救火队员似的不停奔走在各个病房楼和手术室之间。由于他的努力,重症患者孙喜光转危为安,曾想放弃麻醉专业的学生肖子奇回心转意,爱人罗云和女儿潇潇也对他有了新的理解……当陈绍洋得知自己身患肝癌并已经转移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承诺,精心为妻子罗云安排了一个特殊的生日聚会。
  本剧由国家一级导演傅勇凡担任导演,中国曹禺戏剧剧本奖获得者唐栋和蒲逊担任编剧。剧中直面拉关系、空降、收红包、医患矛盾、医院乱收费等社会敏感话题,并通过主角陈绍洋的台词展示了创作者们深刻的思考。
  【主创的声音】打动观众的是他灵魂的力量
  傅勇凡(导演):首先这部剧的内容很能打动观众。医生是每个人都要接触的,但大多数人不了解这个职业。导演要做的,就是挖掘陈绍洋真实的内心,把他的思想和情感放大,达到大众的道德审美和情感审美。“主旋律”不是举着大旗一味歌颂,而是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麻醉师》中描写的这个医生,善良、正直、公道、有责任心,这么一位医生,打动的人群就不光是老人、孩子、大学生、国家干部,应该是各种人群。
  唐栋(编剧):刚开始我们觉得这个题材难度很大,一方面是同类题材这几年非常多,再写的话必须有新的突破。第二是陈绍洋的妻子、女儿、同事都还在,写真人真事能不能获得他们的认可,难度也比较大。但在我们进行深入采访,充分地挖掘了陈绍洋的典型事迹和内心世界之后,我们发现了一些前期没有挖掘到的东西,挖掘到了陈绍洋灵魂深处的一些东西,有了这些,再去写这个人物和戏剧的框架就比较容易了。
  蒲逊(编剧):我们创作,是要写观众关心的东西,从情感上打动观众。对于陈绍洋这个人物,我们并没有为了外在的效果进行刻意的改变,因为在接触这个题材的时候,这个人本身就已经打动我了。他的身上有很多可挖掘的东西,具有一种情感的力量。并且他在现实中面对的很多问题,也是和现在的观众有共鸣的。
  【专家的声音】这个社会需要英雄
  首演结束后,“话剧《麻醉师》艺术研讨会”在陕西省文化厅召开。
  李法曾(著名表演艺术家):我给这部戏的总结就是:用行为说话,用行为服人。这部剧在歌颂一个英雄人物的时候,除了要想怎么去把英雄人物树立起来,还要让观众接受,观众不接受的话那么一切白搭,所以傅导这个团队很有精神,我需要向他们学习。有追求,下了功夫,那么就绝对不会白费。
  王卫国(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西安演艺集团之所以选择创排这样一部主旋律作品,说明这个社会还是需要榜样。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失去的东西我们不以为然,现在还有没有雷锋?还有没有甘于奉献的人?不但有,还有很多!《麻醉师》这部剧为社会做了大好事!
  孙豹隐(原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戏剧评论家):英模戏很不好写,所以我觉得能到《麻醉师》这个程度的不多。这部戏情感丰沛,父女情、夫妻情、战友情,真正做到了以情动人,而不是用各类事件去拼凑,为了戏剧而戏剧。唐栋老师真正写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傅勇凡导演真的非常好,几个场景的舞台处理很震撼,舞美、灯光都是很不错的,这部戏整体的艺术层次就上去了。
  【观众们说】正能量令我鼓舞
  观众仝斌:英雄人物、先进事迹写照的主旋律题材实属难做,却让观众感受到了精彩。全剧充满了正能量,充满了实干精神,充满了对事业的崇敬之情。
  观众成丽娟:看完话剧《麻醉师》,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60后的军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患者的生命高于一切!
  一个人麻醉师陈绍洋
  【他的信念】只有小的手术,没有小的麻醉
  话剧《麻醉师》是根据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副主任陈绍洋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在普通百姓眼里,外科医生是“主角”,麻醉医生只是“配角”。殊不知,在手术台上,外科医生是治病的,麻醉医生是保命的。陈绍洋从医20余年,成功实施手术7万例,发明和改进23项新技术,拯救了无数生命。他经常告诫年轻医生:“只有小的手术,没有小的麻醉。”陈绍洋身患肝癌,在接受肝移植的前两天,仍忍着疼痛站在手术台前。移植手术后的一天,在病房进行恢复性锻炼的他透过玻璃看见病人突然晕倒,立即冲进监护室指导护士吸痰、加压面罩吸氧、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几分钟后,患者心脏恢复跳动,身体本来就十分虚弱的他却累倒在地上。肝移植手术没能帮陈绍洋抵御住死神的召唤,2013年8月,刚刚50岁的他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用自己的生命兑现了对患者的庄严承诺,留下了“麻醉与唤醒”之间的思考。
  【同事的声音】有他在,我们很踏实
  董海龙渊西京医院麻醉科主任:整个麻醉科里,每天最忙的是陈绍洋,工作时间最长的也是他。每天早上不到七点就到了办公室,安排好一天的工作,早交班后就赶往手术室。完成自己的手术麻醉后,他又像一个“救火队员”,哪里有需要就赶往哪里。
  窦科峰渊西京医院肝胆外科主任:绍洋是把麻醉当作一门艺术来追求,有他在手术台上,我们心里很踏实。
  【亲人的声音】他工作在科里,生活也在科里
  罗兰渊陈绍洋的妻子:
他回到家里几乎很少跟我交流,因为回到家时已经很累很疲倦了,平时他以最快的速度吃完饭,躺倒沙发上看一会儿电视就呼呼大睡。他不会在家里看书,我问为什么?他说在家里看书,东摸摸西摸摸这一晚上就过去了,没有任何收获,但到了办公室他就会很投入。女儿常说,爸爸不仅工作在科里,连生活都在科里。家里除了几件衣服,也没有他太多的东西。
  罗兰在丈夫去世后曾写下这样一段话:
 
  2013年9月12日,是我50岁生日,绍洋曾经答应过,一定会陪我过这个生日,但他却没有坚持到这一天,我手捧一束百合站在他的墓前,对他说:人家都说百年好合,可我们的人生路才走到一半,你却扔下我走了。这辈子我们遗憾太多,如果还有来生,我们一定要重新走上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