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2016年05月13日
他有农民般的忠厚,也有眉宇间的智慧
他有农民般的忠厚,也有眉宇间的智慧
  师生在河堤与陈忠实合影

  师生在农舍画《高家兄弟》连环画

  根据陈忠实的同名小说创作的︽高家兄弟︾连环画

   ■ 张小琴
  1975年,我在西安美术学院就读,为创作毕业作品,我们五位同学在老师的带队下,前往西安市东郊白鹿原下一个名为东李村的地方采风。当时我们的带队教师是后来成为陕西国画院创建人的著名山水画家苗重安先生,苗老师那年37岁,精干、瘦削,充满对艺术教育的热情与想法,他在学院中国画教学中倡导建立了新的学科——连环画专业,选了一部小说改编为连环画脚本。他选的这部《高家兄弟》描述的是灞河岸边一对农村弟兄为上大学名额的纠葛,其中有浓厚的关中农村气息、生活风貌和风云故事。在校内进行了必要的课堂教学后,我们一行人打起背包,拿起绘画纸笔、画板家什就来到了东郊白鹿塬上的毛西公社,住在了东李村农民家中。我与一家的女娃住一个大炕,将挎包与画纸、笔全堆在土炕一角,在炕桌上铺纸画画,当时谁也没觉得艰苦难耐。一天三顿吃的农村派饭,每天去一家农户,交上4角钱和一斤粮票(我们当时在校生一个月伙食费是12元)。拿着小说和脚本,体验着其中的生话场景及个中情怀,画了大量速写,酝酿出了基本的画稿。
  《高家兄弟》的作者陈忠实是毛西公社的干部,这期间,我们与他之间有过多次交流。记得有次去看他,他在村头麦场上的村民大会上大声喊话,听完散场后,我们师生一行与他一起沿着灞河渠岸上聊着走着。做学生的怀揣着好奇心,你一言我一语地问他小说里的人物是咋编出来的,陈忠实声情并茂,一一比划讲着他笔下的村民人物原型和身边的人和事,生动有趣。至今耳边似乎仍有苗老师与他的一问一答中陈忠实那浓郁的关中土语腔调:
  ——你是副社长,都管些啥呢?
  ——我抓(zua)养猪(bu)与计划生育呢,哈哈。
  ——那你明天是星期天也不休息?
  ——我一礼拜(星期)都用来是全心全意服务呢:为咱的农民乡亲服务!
  ——那你啥时候用来写作?
  ——平时顾不上,屋里也写不成,能写出的几篇,都是公社、文化馆、区上借调出来,住上招待所弄出来的。当然这也全要靠平时的生活积累么。
  说到此,陈忠实有些激动,话题一转,动情地说:“我本人就是一个强烈的文学爱好者,没能走上大学的路,我把柳青当作我尊崇的榜样,柳青的《创业史》让我有了人生方向和目标,我就是想写出一本本好书(fu)来!”……
  作为文化人我们彼此都有共鸣。灞河水在脚下流淌,有着澎湃的湍流回应着他。他不走了,蹲了下来,背后是古老的白鹿黄土塬,脚下是淙淙流淌的灞河水,眼前是肥沃的关中平原一望无际的麦垅,我们一行人像农民一样蹲下来拍了一张合影照片,黑白照片。
  在我回忆中陈忠实的模样始终是这样的:他蹲在河堤岸上,拿着烟袋,挽着裤腿,穿着农民的布衣,像冬天麦地一样朴厚苍重。既带着农民特有的忠厚,也有眉宇间的智慧。我看到他满脸沟壑,人生的阅历全写在颜面上,这是一种秦川大地的状貌,也是几千年壮阔丰饶的黄土地的生动表情。
  受陈忠实作品和写作精神感染,我们在苗老师的指导下,师生定住心,在村子一户李姓农民家的厅房里支了二张桌案,坐着条櫈围绕一圈,大家协作分工,铺开稿纸画出了一幅幅连环画稿,根据故事情节,共59幅。第一稿,第二稿,勾画好就贴在土墙上,观摩讨论商榷定稿,画中如有缺欠之处,就拿起速写本出外写生。进入创作线描制作阶段,有人专用铅笔过稿,因陋就简,就支着板凳靠上一块玻璃透着描;有人主笔线描人物;有人专画场景道具;我被认为基本功好些,专就人物面部和手的勾线;还有的专画衣纹动态。这几十幅画,用大头针一张张钉在土墙上,斑驳的阳光照着满满一墙。陈忠实也来看了,提了意见,畅谈起农村人和事,那家老汉也蹲在自家条凳上,抽着旱烟袋跟着在一旁聊。陈忠实在那农舍、我们师生在那农舍与老乡竟浑然如同乡里乡亲一家人一样……这是陈忠实文学之路的起步期。许多文章都在回忆1980年代之后陈忠实的创作历程和丰碑,但在“文革”末期的1975年,陈忠实从一个回乡知识青年到民办学校教师,再到公社干部,正在走着他的自学成才的、奋发励志的文学之路。他的这个时期的作品,有着对生养着自己的渭河平原农村生活人和事的热情描述,带着独特的语言思维,语句中展现出他对农民言语举止的生动观察和极其富有才华的个性表达,他对社会生活的敏锐和观察和思考。当然,作品中不可避免地有那个时期的社会烙印和所谓阶级斗争的过度调子和个人认识局限。但此时,陈忠实的文学之路已然起航了,其抱负与胸怀已显现出柳青影响下陕派文学新人之姿。《白鹿原》中那些性格鲜明的人物和精彩纷呈的故事,已经在这片土地酝酿孕育了。
  那年春天我们师生一行在东李村住了近两个月,完成画幅六十余幅。我们遵循艺术源自生活、艺术工作者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努力去深入生活,甘苦自在其中。因着我们所画的小说脚本生活态的鲜活,因着我们天天吃住画画生活在其中,一个个笔下的人物形象都可感可及,一棵棵大树、一幕幕场景都可观可游可信。那些画幅至今看来,仍然有生活之真与造型之美。这套连环画发表于1975年11期、12期《延安画刊》,刊登共11版(当时全国美术类刊物只有四个,西安美院创办发行于全国的《延安画刊》是其一,至今仍被认为是那个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画刊)。引发国内读者开始对陈忠实其人、其作品了解和关注。事隔多年,已年逾78岁的苗重安先生对当年他的学生张小琴说:从美术界来说,在陈忠实文学创作的初期,我们对他作品的推广和介绍还是做出了一些事情的。 

  张小琴艺术简介
  张小琴,祖籍山东蓬莱,出生于陕西西安。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陕西省政府参事厅文史馆研究员,西安国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作品发表于诸多专业期刊及画集。出版有《张小琴中国工笔画》《为艺术而燃烧——张小琴艺术文集》《张小琴敦煌壁画精品线描》《中国画·人物画教学》《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个案研究·张小琴重彩人物》等个人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