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艺术报讯(特约记者 秦岩) 4月23日下午,陕西文化网特邀83岁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筠蘅、王熙苹夫妇,走进陕西省艺术馆“三秦文化大讲堂”,就陕西京剧发展史、京剧“四功五法”、唱腔板式、京剧行当等做专题讲座。
在两个小时的讲座中,他们珠联璧合,说人生,谈传承。他们殷切地说: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无论如何,不可以让京剧逐渐衰退在我们下一代手里。
王筠蘅,文武小生兼编剧导演,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他9岁与姐姐王君青拜剧社老板刘德舜名下参加小科班学戏,学武生改老生,由于变声改演小生,为了生计兼学编、导、演、拉琴。身受李荣锦、姜妙香、叶盛兰、俞振飞、方传芸等京昆大师的倾囊相授。京戏、昆曲无一不精。从艺70年会戏276曲。1964年,应尚小云与徐碧云二位艺术大师之邀,加盟陕西京剧团。鼎盛期,仅出演《群英会》中的周瑜一角,就演出600余场。被誉为“西北叶盛兰”。
通过舞台实践,王老在演唱技法上改变了小生的高尖刺耳,形成了刚柔并济,细腻婉转的演唱风格,一切从人物角度出发,从内心情感出发。在表演风格上,也是更加突出了文小生的书卷气,但又不乏阳刚之美,武小生的英武潇洒中又带几分儒雅之气。
王熙苹,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她出生在南京梨园家庭,父亲王锦荣司鼓也唱小生,母亲蔡凤翔唱旦角。自幼拜著名武旦松云芳习刀马旦。十多岁时就和大姐王熙春(大上海当红明星,曾在童芷苓电影《红楼二尤》中饰演尤二姐,也是京剧大师梅兰芳、黄桂秋先生高徒)到各地演出,不足18岁便挂头牌组织“王熙苹京剧团”全国巡演。并受到梅兰芳、荀慧生、黄桂秋、言慧珠、李玉茹、童芷苓等艺术家提点,成功塑造了穆桂英、杨贵妃、梁红玉、红娘等角色。青衣花旦演技纯熟,形成“美、娇、柔、俏”的风格,被誉为“京剧舞台一枝花”。后与夫君王筠蘅挑班演出,夫唱妇随、相得益彰。
二位老先生在舞台上是才子佳人,在生活中比翼连枝。他们举案齐眉、相濡以沐。他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经是梨园名家,1955年王震将军聘请他们到新疆,月薪一千块,那时毛泽东主席每月才领450元。
退休后,他们为传承京剧艺术呕心沥血。在陕西、青岛、上海先后培养的学生有40余名,出版《艺海春秋》及整理尚派名剧《梅玉配》。
“国粹”京剧曾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特殊位置。早年,缔造京剧传奇的梅、尚、程、荀“四大名旦”曾雄踞舞台,为京剧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如今,京剧人才青黄不接。每年电影学院、舞蹈学院招生,摩肩接踵,而中国戏曲学院京剧表演系的报名人数还没有招录人数多。京剧对演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可说是万里挑一,成角率极低。
京剧作为世界公认的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她独有的写意式艺术表现形式实在是高深莫测,不仅生、旦、净、丑行当各有不同流派,而且虽然是演的同一个剧目,各流派的唱腔、伴奏过门、头饰、服装颜色、花样以及道具等等也能体现各流派特色,令人眼花缭乱。
讲座结束后,两位老先生的得意弟子——陕西省京剧院国家二级演员王鹏翔、王艳艳,分别展演了京剧的精彩唱段。王鹏翔,陕西省京剧院演员,主攻小生。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师承王筠蘅。王艳艳,陕西省京剧院演员。行当青衣。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师承王熙苹。
(摄影/沈爱国 柯国昌 杨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