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6年04月29日
你累了,你睡了
你累了,你睡了
  ■ 文化艺术报特约记者 杨瑶
  2016年4月10日凌晨5时许,西安易俗社老一辈作曲家,73岁的姜云芳,带着她的50余部作品,永远地睡着了。而就在4月9日晚,展现易俗社30多年坎坷历程、由她作曲的秦腔新剧《易俗社》,首场彩排刚刚结束。
  “山绿了,沟富了;你累了,你睡了。翠绿的青山屏住了呼吸,奔腾的黄河停止了咆哮,参天的大树为你守护,鸟儿无语静静地瞧,生怕那莽撞的风儿把你惊扰……”这是西安易俗社在世纪之初,依据陕西铜川惠家沟的现实创作的秦腔现代戏《郭秀明》的片尾曲,在易俗大剧院连演一百余场,场场爆满。戏末,当哀婉的曲调响起,每一位观众眼里含泪。这出戏的作曲就是姜云芳、卢东升等人合作完成的。
  而今,老人却永远地睡着了……
  西安易俗社是秦腔剧种百余年来发展的重要见证,集剧目创作、演出、人才培养等多项功能于一体。清新雅致、婉约细腻的音乐风格,是易俗社众多风格中最为明显的。易俗社在音乐方面大体分为三代,第一代以陈雨农、党甘亭等为代表,第二代以薛增禄、李敬、郝振易等为代表,第三代就是姜云芳、卢东升等人。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步入秦腔音乐作曲领域的姜云芳,作品在业内和观众中流传开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一大批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剧目搬上舞台,这自然少不了姜云芳的身影。
  姜云芳1959年进入西安易俗社,先学表演,后改习乐队拉高胡,自学作曲。由于学艺的几年时间伴随着频繁的政治运动,十年文革紧随其后,让他们在秦腔传统玩意儿、传统剧目的积累上有所欠缺。
  可是,“云芳很有钻劲儿,有女强人的那样一种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她走了,不仅仅是易俗社的损失,对秦腔也是一个损失。”郝振易是易俗社十三期学员,年逾九旬,是姜云芳的老师辈。“我的这个学生很刻苦,经常会问咱们秦腔、易俗社过去都有什么好的东西,边问,边笔记。前段时间去看她,她拉着手还给我说:老师,我的很多东西都是你们前辈老师教给我的,很感谢你们。把我当时说得难过的……她的代表作很多,像《三回头》《日本女人关中汉》这些,流传都很广。”
  《三回头》是易俗社创始人之一孙仁玉先生的代表作。上世纪80年代,《三回头》被拍成秦腔电视艺术片,姜云芳担任音乐设计,把吕荣儿这位年轻女子对丈夫既爱又恨、百般柔肠,表现得淋漓尽致。
  新剧目《柳河湾的新娘》亦是姜云芳的佳作。女主人公柳叶是个深明大义的关中女子,新婚之日送丈夫远赴前线参加抗日,自己扛起家中重担。女强人姜云芳通过音符,展现出了她作为一个女子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柔情。
  人走艺绝,人们不愿意看到,却总是眼睁睁一次次地目睹。
  曾经缔造过秦腔事业无尽辉煌的诸多前辈,渐渐远去,他们的艺术,我们现今的从业者究竟能够继承多少?他们的离世,带走了太多属于秦腔这门艺术自身的特质。
  能把从事的艺术行业真正当作事业去干的人,并不多。鼻孔里插着氧气管,背靠在床上,床上支起的小桌上摆满稿纸,手里的笔头快速地把思绪里的音符写下来,这是姜云芳晚年患病几年时间里,最为常见的场景。坐在那里沉思良久,低头完成几个小节的音乐,再缓上一会儿。在她的工作时间里,不会分开白昼和黑夜,她总是笑着给旁人说,我的作息不规律,晚上安静,可以多写一会儿。一部部大戏的旋律就是这样诞生的。
  2015年,阔别易俗社舞台20多年的经典剧《双锦衣》复排期间,姜云芳担任音乐整理,手稿上放着一把药片,却依然蹒跚着,坚持着,去排练场和乐队反复练乐。
  在她的心里,事业大于一切。哪怕自己的身体,哪怕旁边不理解她的晚辈。
 
  姜云芳(1943年4月9日—2016年4月10日),西安未央区六村堡人,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曲。曾任易俗社业务科科长、延安地区戏校副校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陕西戏曲音乐家学会副会长、西安市音乐家协会理事、西安市戏剧家协会理事。代表作主要有《日本女人关中汉》《女使臣》《飞将军李广》《郑国渠》《郭秀明》《浣花溪赋》《柳河湾的新娘》《秦腔》《曹植》《庶民情缘》《易俗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