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高盼成)雪白面团揉出千年技艺,吉祥纹路裹着烟火温情。作为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合阳面花曾是当地婚丧嫁娶、年节庆典中不可或缺的“仪式感担当”。如今,一款融合传统与创新的“馄饨馍”,让这门古老的“指尖艺术”卸下“高冷”外衣,带着满满的祝福与祈愿,成为百姓餐桌上触手可及的寻常美味。
走进手艺人李民肖的馄饨馍店,案台上,一团团雪白的面团在他灵巧的双手下,经揉、擀、捏等一系列娴熟动作,转眼便被缀上了寓意吉祥的精致纹路。这便是即将被送入蒸笼、化为美味佳肴的馄饨馍。从指尖翻飞的精巧制作到热气升腾的蒸笼,合阳面花正以这样一种全新的姿态,从“文化符号”走进日常饮食。
“传统面花样式复杂、耗时长久,导致年轻人的接受度普遍不高。”李民肖道出创新的初衷。在坚守“手工揉制、自然发酵”这一核心工艺的基础上,李民肖大胆将合阳面花与当地特色小吃馄饨馍巧妙融合,既保留了面花特有的浮雕纹路和吉祥寓意,又赋予了其作为主食的实用属性,小巧精致的造型也更适合日常食用。这一匠心独运的创新,使得承载着“能吃的合阳记忆”的馄饨馍迅速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 —— 不仅本地居民常来光顾,就连不少外地游客也专程前来购买,只为带走这份裹着浓浓乡愁的非遗味道。
在合阳,像李民肖这样致力于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手艺人还有很多。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与探索中,不断为古老的非遗技艺注入新的生命力。如今的合阳面花,早已不再是博物馆橱窗里冰冷的静态展品,升腾的面香中洋溢着浓郁的烟火气,三餐四季的食用中透露着鲜活的生活味。它既是合阳本地人舌尖上挥之不去的乡愁,更是外地朋友认识合阳、了解合阳的一张鲜活的“文化名片”。
李民肖深有感触地表示:“面花已经成了咱们合阳的‘非遗三宝’之一,它就是咱们合阳的城市名片。我从2005年到现在,做这个已经20年了。把它做好了,就是把合阳的文化宣传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