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7日
褒斜道纪行
○ 张炜 郭珍珍
    武关河栈道遗址    张炜/摄

    汉中市博物馆保存的褒斜道摩崖石刻    张炜/摄

    武关驿    张炜/摄

  2025年9月下旬,为给一套关于蜀道的文旅丛书做前期调研,我们一行九人自西安出发,赴褒斜道展开为期五日的实地考察。临行这天,雨丝如织,为这场访古之旅铺上了一层历史的柔光。
  褒斜道,又名斜谷道,北起眉县斜谷口,南抵汉中褒谷口,循褒河与斜水(今石头河)蜿蜒而去,凭借其千年历史、漫长的使用周期与通达的便利性,自古便有“蜀道之冠”的美誉。这条曾贯通川陕的交通大动脉,不仅保存有众多典型的古道路、古栈道、古驿站等遗址遗迹,更蕴含着无数鲜活的人物故事、风土人情与人文记忆,让蜀道的历史记载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能触摸到的岁月温度。
  秋雨启程 古道寻踪
  我们的寻踪之旅,始于褒斜道的北起点——眉县斜谷口。脚下的土地,曾见证秦统一后蜀道交通体系的建立。那些深埋地下的秦汉砖瓦,如今静静陈列在眉县博物馆里,青铜器上的纹路还凝着时光的包浆,秦汉陶俑的眉眼间似藏着当年的烟火气,为我们的考察染上了厚重的历史底色。
  行至岐山五丈原,雨势渐缓。诸葛亮庙矗立在这片开阔的原上,朱红的山门被雨水洗得发亮,院内古柏的枝叶间垂着晶莹的雨珠,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从斜谷出师北伐,在此屯兵扎营,与司马懿率领的魏军隔渭水对峙。诸葛亮在军帐中运筹帷幄,却终究抵不过岁月与病痛,最终病逝于军中,只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遗憾。站在庙内的“出师表”碑前,目光划过碑上斑驳的刻字,仿佛能感受这位老丞相鞠躬尽瘁的赤诚。
  当日午后,我们抵达衙岭。这座又名五里坡的山岭,是褒斜道的海拔最高点,却也是秦岭主脊中最平缓的一段——先民们早已读懂这片山地的心意,将其开辟成通途。这里也曾是三国时期魏蜀两国的边界线,关隘遗址上还留着风雨侵蚀的痕迹,荒草从石缝中钻出,我们依稀能想见当年商旅驼队的铃声、兵戈交错的呐喊,它们都曾在这山岭间回荡。
  太白云深 驿路遗踪
  褒斜道三分之一的路段为栈道,其规模与沿用时长,冠绝全国。第二日清晨,我们从太白县出发,沿古道向西南而行,赴一场与古驿栈道的约会。
  首站是白云驿。昔日的驿站早已不复繁华,雨后的空气里混着草木与泥土的清香,云雾在山间流转,仿佛能看见千年前的驿卒牵着马匹匆匆而过,马蹄踏过青石板路,溅起细碎的水花。
  行至芝田驿,传说这里曾是三国蜀军大将邓芝屯兵北伐的营地。脚下的泥土湿润松软,远处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遥想当年,这里应是营帐连绵、军旗猎猎,将士们的呐喊声与战马的嘶鸣声,曾响彻这片山谷。
  最令人震撼的,是赤崖与武关河的栈道遗址。在赤崖栈道遗址,一个个方形的栈孔整齐排列,虽历经千年风雨,孔壁仍清晰可辨,仿佛昨日才刚刚凿成;陡峭的崖壁上,石阶掩映在丛生的杂草间,沿着崖壁蜿蜒,缝隙里积着薄薄的青苔,抬头望去,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工匠们一锤一凿的艰辛——他们腰系绳索,悬于半空,在坚硬的崖壁上开凿通路,用血汗铺就了这条南北通途。武关河栈道遗址静立在褒河对岸的崖壁上,往日清晰可辨的栈孔,如今正被上涨的河水步步逼近。站在河这边远眺,风里带着水汽的凉意,耳畔是水流撞击岩石的轰鸣,恍惚间竟与千年前工匠们悬于崖壁的场景重叠,而后来的旅行者,亦是每一步都踩着惊险……如今河水渐涨的模样,恰似当年古道上可能遭遇的险况,让这份藏在崖壁里的历史,多了几分可触的厚重与惊心。
  午后,我们走进留坝栈道博物馆。这座陕西省首个栈道主题博物馆,如同一本立体的蜀道史书,突出展示了留坝作为蜀道交通的“大枢纽”地位。“山河动脉”展区里,巨大的地图还原了褒斜道的蜿蜒走势;“巧夺天工”展区内,栈道模型清晰展示了“平梁立柱式”“千梁无柱式”等不同形制的建造技艺;多媒体屏幕上,动态的画面重现了古代商旅、军队通行栈道的场景。实物、图片与光影交织,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亲手触摸到了栈道文化的脉搏。
  暮色四合时,我们来到留坝张良庙。这座为纪念西汉开国功臣张良而建的庙宇,始建于东汉末年。依山而建的殿宇错落有致,古柏参天。庙内一通“英雄神仙”碑,寥寥四字,道尽了张良的传奇一生——他曾运筹帷幄,助刘邦定天下,却在功成后选择退隐山林,寻得一份自在安然。晚饭后漫步留坝古街,青石板路被雨水润得发亮,明清风格的店铺,门楣上挂着红灯笼,灯光映在路面的水洼里,泛起细碎的波光,让人恍惚间穿越回昔日的驿站行旅时光。
  寒溪夜涨 石门烟锁
  第三日,雨又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我们沿褒斜道继续南行,首站是留坝厅故城。这段保存完好的城墙,青砖间的灰缝已有些斑驳,墙头上爬着绿色的藤蔓,雨水顺着藤蔓滴落,在墙根下积成小小的水洼。抚摸着城墙粗糙的砖面,仿佛能感受到明清时期这里作为军事与行政要地的威严——当年的士兵曾在此戍守,城楼上的鼓声曾响彻山谷,守护着一方安宁。
  行至马道驿,这里是褒河与马道水(古称寒溪)的交汇处。站在樊河铁索桥遗址旁,望着桥下湍急的河水,耳边仿佛响起千年前的马蹄声——当年韩信离汉而去,萧何得知后连夜追赶,恰逢寒溪涨水,韩信无法渡河,萧何才得以在此追上他,留下“不是一夜寒溪涨,焉得汉室四百年”的佳话。如今,“萧何月下追韩信”的遗址点立着一块石碑,碑上的文字在雨中更显厚重,诉说着这段影响汉室命运的往事。
  随后,我们探访了马道西沟草房滩栈道遗址。遗址位于沙坝村对面的崖壁上,完好的孔壁在河水上方泛着深褐色的光,仿佛是古道留在崖壁上的指纹。遥想当年,工匠们在此凿孔架木,栈道如一条长龙贴在崖壁上,商旅、军队从这里走过,脚下是湍急的河水,身旁是陡峭的崖壁,每一步都透着惊险与坚韧。
  我们原计划前往东汉永平四年(61)修建的石门——中国最早的人工穿山交通隧道,却因持续降雨导致山路湿滑而未能成行,心中满是遗憾。幸而汉中市博物馆的“褒斜古栈道陈列室”与“石门十三品陈列室”,为我们弥补了这份缺憾。陈列室里,褒斜道石门摩崖石刻的拓片整齐排列,“大开通”“石门颂”等碑刻的字迹苍劲有力,记录着古代的政治、军事、交通与文化,既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也是精美的书法艺术品。细细观察拓片上的字迹,仿佛能感受到古人挥毫泼墨时的豪情。
  当日傍晚,我们来到拜将台。这座方形的高台在雨中静静矗立,台上的碑刻“汉大将韩信拜将台”八个大字遒劲有力。遥想当年,刘邦在此举行拜将仪式,将韩信拜为大将,从此开启了一统天下的征程。雨丝落在台面上,仿佛在为这段君臣相知的佳话,增添了一抹悠远的意境。
  忠武千秋 丝路初声
  第四日,秋雨再次笼罩秦岭,我们的考察重心转向与褒斜道相关的历史名人遗迹。
  清晨的勉县,雾气弥漫。我们首先拜谒武侯墓与武侯祠。武侯墓前,双桂亭亭玉立,墓冢上覆盖着厚厚的青苔,雨珠顺着桂树的枝叶滴落在墓前的石阶上,泛起细碎的水花,仿佛是后人无尽的缅怀。武侯祠内,古柏参天,每一棵都已有千年树龄,树干粗壮得需几人合抱,枝叶在雨中沙沙作响,仿佛在吟诵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祠内碑刻林立,字迹或苍劲或娟秀,饱含着后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离开武侯祠,我们前往古阳平关遗址。这里是褒斜道与金牛道的交汇点,也是金牛道的起点,自古便是“蜀之咽喉”“汉中门户”。高大的城墙在雨中更显沧桑,站在这里,仿佛能看见千年前的士兵在此戍守,城楼下的商队在此歇脚,不同地域的文化与物资,都曾在此交汇融合。
  午后,我们来到张骞墓。墓前的汉代石虎虽历经千年风雨,仍保持着威严的姿态,“汉博望侯张骞碑”上的字迹虽有些模糊,却依旧能让人感受到这位丝绸之路开拓者的不朽功绩。抗日战争时期,西北联合大学师生在此发掘出的“博望家造”封泥,静静陈列在墓旁的展柜里,这块小小的封泥,成为确认墓主身份的关键证据,也为这段丝路传奇增添了实物佐证。站在墓前,望着远处的山峦,仿佛能看见张骞率领使团,从这条蜀道出发,穿越沙漠戈壁,开辟出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让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
  堰渠流韵 纸香千年
  第五日,考察接近尾声。我们首先来到湑水河边的五门堰——这座始建于汉代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滋养着洋县的万亩良田。站在堰坝旁,看着清澈的河水顺着渠道流淌,通过弯道环流原理自动排沙、引水,不得不惊叹古人的智慧。千年前,先民们凿渠引水,让这片土地变得肥沃;千年后,这道堰渠依旧发挥着作用,将古老的智慧延续至今。
  随后,我们拜谒了洋县蔡伦墓。这座墓园安静肃穆,古柏环绕。在陈列馆里,我们看到了从甲骨、简牍到纸张的演变历程:甲骨上的刻痕带着原始的厚重,简牍上的字迹透着书写的艰辛,而纸张上的笔墨则显得轻盈流畅。蔡伦发明的造纸术,不仅改变了书写载体,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站在一张张古老的纸张前,仿佛能闻到千年不散的纸香,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智慧与创造力。
  下午,我们踏上返回西安的旅程。车窗外,田野与远山渐渐远去,车窗上凝着细碎的水珠,将窗外的秦岭轮廓晕成朦胧的水墨。这五日的考察见闻,如电影般在脑海中回放:青石板路上的雨痕、栈道遗址的栈孔、古庙里的碑刻、堰渠里的流水……每一处都带着历史的温度,每一幕都让人深深震撼。
  蜀道不难 文脉永续
  这场褒斜道之旅,我们不仅循着古道脉络,探访了赤崖、武关河、马道西沟草房滩等多处栈道遗址,还拜谒了诸葛亮、张骞、蔡伦等历史名人的遗迹,与金牛道、傥骆道等蜀道节点也产生了关联。从秦汉时期的栈道奇观,到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从张骞开拓丝绸之路的壮举,到蔡伦造纸、五门堰灌溉的民生智慧——我们深深地感到,蜀道从来都不是一条简单的交通要道,它是一条承载着中华文脉的历史长廊,是连接地理空间的通道,更是传承文化与精神的纽带。
  如今,古老的蜀道早已换了新颜,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平坦的公路,陡峭的栈道变成了便捷的桥梁。然而,那些藏在古道深处的生命力与创造力,那些融入岁月的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从未消失。它们如同秦岭的山峦,巍峨而坚定,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蜀道”上,继续探索、不断前行,让这份厚重的文脉,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