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上传来的那声秦腔,让我这个在深圳打工的西安人瞬间泪崩,仿佛闻到了家门口的肉夹馍香味!”网友“肉夹馍不放青椒”的这条高赞评论,道出了2025西安马拉松最动人的文化密码。尽管赛事已过去一周,相关话题仍在网络社交平台持续发酵。
当 19岁的秦腔演员聂柯盟与6位伙伴站在600多年历史的钟楼上,面对3.8万名跑者唱响《三滴血》等经典唱段,这场传统艺术与现代体育的破圈融合证明:当传统文化找到适合的当代表达,就能迸发出震撼人心的生命力。
演员的“破圈”与跑者的共鸣
“现在回想起来,那种心跳加速的感觉还没完全褪去。”接受采访时,西安演艺集团青年团演员聂柯盟仍难掩激动。
“平时我们的舞台表演,讲究含蓄优雅。”聂柯盟坦言,但那天完全不同,“当看到跑者像潮水般涌过来,我突然觉得,自己不是在完成一场表演,而是要为他们加油,要和他们一起‘热’起来!”聂柯盟说,“将古老的秦腔以这种融合方式呈现出来,我觉得特别兴奋。同时,有更多人也因为这一场赛事了解和认识了秦腔,作为一名年轻演员,我感到非常欣慰。”
对于本地跑者张红平来说,这场马拉松最难忘的不是冲过终点线的瞬间,而是快接近钟楼时,那声穿透人群的秦腔吼声。他形容,那一刻仿佛“穿越到盛唐长安”,秦腔的粗粝质感、眼前的古建筑与脚下的现代城市赛道形成强烈反差。“秦腔那充满爆发力的呐喊,不是在表演,而是在为3.8万名跑者鼓劲,吼出了秦人骨子里不肯放弃的坚韧,这与马拉松的坚持到底、不服输的精神相通。”
数据显示,今年西安马拉松期间,“秦腔”关键词网络搜索量同比激增 300%,相关视频播放量突破5000万次。正如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杨升娟所言:“大家看到钟楼上的秦腔表演,纷纷止步并拍照,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它不需要解释,就能触动最深层的情感神经。”
主动寻找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这不仅仅是一场演出,也是一次文化创新的实践。”西安演艺集团青年团副团长张涛如此评价。在他看来,将秦腔融入马拉松赛事,并非简单的“1+1”叠加,而是基于西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秦腔的地域特性,主动寻找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体育赛事是当代人共同的语言,而钟楼是西安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当两者相遇,传统艺术便找到了走向大众的桥梁。”“让传统文化服务当代大众,需要更多这样的创新场景。”
这场破圈融合的价值,远不止于短期的流量爆发。杨升娟观察到,许多年轻跑者在社交媒体分享“听秦腔,跑西马”的体验后,开始主动搜索秦腔经典剧目,甚至有人留言“想带孩子去剧院看场秦腔”。
跑者们的身影已远去,西安钟楼上的秦腔却仍在网络空间回响。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证明:当传统艺术找到与当代生活的共鸣点,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爆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当秦腔邂逅马拉松,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鲜活表达——在创新中传承,在融合中发展,这正是千年秦腔在当代城市中绽放的新生机,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最好模样。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成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