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刘燕郡)榆林市近年来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抓手,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为重点,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
在靖边县红墩界镇尔德井村,农民朱敬普通过发展家庭农场养殖白绒山羊、种植制种玉米,年收入超30万元,实现了家门口的致富梦。目前,尔德井村已发展7000亩制种玉米,引进龙头企业打造“红墩界”品牌,年产值超3500万元,明显地带动了村民增收。据红墩界镇党委副书记吕锦珍介绍,村里坚持“五子登科”发展思路,通过“百名干部联农户”机制开展环境整治,每季度评选“栓正庄户人”,不断提升村民获得感,并将继续协同推进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
清涧县下二十里铺镇八斗岔村,饭点将近,幸福院里的厨房开始为老人们准备饭菜,这所山沟沟里的幸福院如今成了人们休闲养老的家园。这些变化得益于榆林市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市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等“六化同步”要求,梯次推进示范村建设,率先开展省级示范村市级储备建设,每村奖补100万元资金。截至目前,全市认定第一批省级示范村57个,创建第二批56个;完成郝家桥等6个楷模村投资6000万元,实施36个项目,储备80 个重点村并推荐56 个村创建第三批省级示范村。此外,还形成了矿区综合治理、沿黄农文旅融合发展等多个示范片区。
与此同时,榆林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增强治理效能。绥德满堂川镇“说事堂”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定边“四李诊室”入选全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典型;榆阳孟家湾乡“伙场说事”等一批经验在全省推广。全市推广使用“积分制”“清单制”,构建起全员参与、联动治理新格局。
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杨子波表示,榆林将贯通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百村示范、千村提升”为载体,探索改厕、垃圾治理、污水管控长效管护机制,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动绿色发展;稳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让乡村振兴成色更足、底色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