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成艳妮)10月22 日,陕西省作家协会“新大众文艺在基层”调研座谈会在神木召开。会议围绕新大众文艺创作展开深度研讨,同步启动《延河》杂志“寻找新时代文学黑马”主题系列活动。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单红,神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海娥,省作协副主席、榆林市作协主席龙云,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延河》副主编弋舟,神木市文联党委书记、主席梦野等出席,全省作家代表及新大众文艺创作者共话发展。会议由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延河》杂志社社长兼执行主编阎安主持。
单红在讲话中谈道,新大众文艺是新时代文学发展的重要生长点,也是“文学黑马”的希望田野。她强调,持续推动其繁荣健康发展需从五个维度着力:一要坚守人民创作的主体性,筑牢文学根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发掘基层创作者的潜力,搭建更多展示的平台,让基层佳作有渠道走向更广阔的平台,让群众从文艺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二要彰显社会发展的时代性,把握创作方向,立足脚下的热土,敏感地捕捉时代气息,用生动笔触、鲜活语言、丰富形象来讲好新时代陕西故事、中国故事;三要推动传播方式覆盖性,进一步扩大文艺影响,用新媒体传播载体,加强与读者、受众的互动交流,让文艺服务延伸到基层的末梢;四要强化内容形式的创新性,激发创作的活力,在内容和形式上做敢于突破、敢于探索的先行者,大胆汲取和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特点,探索跨界融合;五要突出制度建设的组织性,提供保障支撑,不断优化机制、拓展平台、细化服务,为服务新大众文艺群体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推动新大众文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张海娥认为,新大众文艺与延安文艺座谈会“文艺为人民服务”理念一脉相承。她建议,新大众文艺的繁荣发展可与陕西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多维度挖掘其文化内涵。例如,提炼陕北民歌中“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与其直白鲜活的生命力,拓展秦腔讲述新时代发展故事的艺术能力与魅力,聚焦陕西丰富的民俗风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本土文化通过新大众文艺的形式焕发新活力。同时要完善作家管理、内容管理等配套体系与政策机制,进一步规范行业发展,引导新大众文艺成为网络意识形态主战场中的正能量主力军,助力陕西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阎安表示,当前信息过载带来文艺创作新变革与挑战,文艺须在世界大变革中找到新的定位。《延河》首倡新大众文艺理念后引发学界热议,但这一概念仍需深入理解。文艺肩负着推动新历史阶段文化健康繁荣发展的特殊使命,陕西要力争在新大众文艺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上持续走在全国前列,不仅要知道“怎么说”,更要清楚“怎么做”。他指出,目前新大众文艺已到了出作家、出作品的关键发展阶段,理念的创新期待着创作的突破。他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持续提升广大基层作者对新大众文艺的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形成上下发力、一体行动的局面,共同推动新大众文艺健康繁荣发展。
弋舟认为,新大众文艺既呼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社会变革,又借助新媒体技术重塑了创作秩序,是文艺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他强调,新大众文艺应与传统文学共同推动文学进步,同时关注新传媒时代中大众的新需求,避免代表者脱离大众,而创作者应当以“朴素生活的代言人”姿态扎根现实,警惕“圈子化、小众化、同质化”,在反省和自醒中前进。
梦野介绍,神木紧扣“大众写,写大众”理念,文学事业取得显著成效,创作成果丰硕。大批作品登上国家级期刊,“名家看神木”等丛书系统呈现本土文化,《神木》杂志以高品质内容获得了业界认可;成功打造石峁文学奖等品牌,举办各类文学活动提升城市影响力;通过讲座、青年作家会议等形式培育新生力量。同时,创新宣传形式,有效提升城市文化辨识度,形成区域文学发展示范效应。他坦言,当前仍面临作品质量参差、后备力量不足等挑战,未来将聚焦精品创作、队伍培养和机制优化。
与会作家代表交流创作心得,一致认为新大众文艺打破传统壁垒,更贴近大众生活与时代需求,为基层创作者提供展示窗口,拉近了文学与群众的距离。
神木作为西部县域经济标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文明城市创建凝聚合力,基层文艺蓬勃开展,精品文艺项目频出,本土特色创作群体形成,不仅为全省提供了可借鉴的“神木经验”,更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层文艺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之路,成为文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基层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