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2日
墨耘·曾广闲文专栏
王安石的“不”才(3)
○ 墨耘
  不循旧制,变法求真
  王安石对不切实际的伪道学深恶痛绝,主张货真价实的经世致用之学。北宋中期,科举制度已日趋僵化,以诗赋取士的标准严重脱离实际政治需要。王安石敏锐地认识到“方今取士,强记博诵而略通于文辞,谓之茂才异等、贤良方正”的选拔方式只能得到“雕虫篆刻”之人,而非经世致用之才。
  在教学改革上,他主持“熙宁兴学”,废除明经科,增设武学、律学、医学等实用学科,打破科举以诗赋取士的桎梏。在太学推行“三舍法”,以学业与德行考核替代门第选拔,使学校成为人才储备的核心。尤为重要的是,王安石编撰《三经新义》作为官方教材,以“义理之学”取代汉唐注疏,强调经典的时代阐释。他提出“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完整人才观,主张改革考试内容,以经义策论取代浮华诗赋,强调实用知识和治国能力的考察。这一制度被朱熹评价为“三代学校之制,至此而备”,其核心理念“教育应服务于社会治理”至今仍是教育改革的参照。
  在人才观上,王安石与司马光等守旧派的观点十分对立。司马光坚持道德至上的传统标准,倾向于从道德层面选人管人,将人才问题简单道德化;而王安石则提出“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的实用主义人才管理思想,强调制度环境对人才塑造的作用。在人才选拔制度上,王安石为人称道的“不”才,首先体现在他对北宋积弊丛生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全面否定与批判上。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这一万言书中,王安石系统阐述了他对当时教育科举制度的否定态度,痛陈“今之教者,非特不能成人之才而已,又从而困苦毁坏之”,直指现行教育制度不仅不能培养人才,反而在摧残人才。在人才选拔上,他创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变法中枢,绕开原有不适应的官僚系统,否定论资排辈的用人传统。这些举措都体现了他的“不”才——对既有权力结构和人事安排的质疑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