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2日
致敬白烨
○ 高建群
  著名文艺评论家白烨先生,是当代文坛的旗帜性人物。新时期文学四十余年,每一次大的文学思潮,我们总能看到白烨的身影,他是发动者、策划者、推波助澜者、引领者。文坛一代又一代的后起之秀们,将白烨叫“青年导师”,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我认识白烨,有四十多年了吧。记得那一年,陕西作协召开青年文学创作会(简称青创会),在止园召开。大会专门从北京请来了白烨,主讲当代中国文学,还请了社科院一位俄国文学专家,主讲俄罗斯古典文学。记得讲课前白烨的第一句话是,我在北京待久了,不会说陕西话了,原谅我用普通话讲课。结果他一开口,说的还不是普通话,也不是陕西话,大家都哄堂大笑起来。大家说,白老师,你说的口外,陕西人给起了个名字,叫“醋溜普通话”。白烨那次讲课中,主要讲全国各地的文学动态,讲了各地新锐作家和各种文学思潮崛起。那次会上,他讲的最重要的话是,希望陕西作家丢弃盆地意识、妄自尊大的意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个有大视野、大抱负的作家,应当勇敢地走出潼关,走到北京。北京才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文学的制高点。
  后来,在这四十多年的交往中,一直得到白烨先生的呵护和帮助:《遥远的白房子》他的表态(该小说责任编辑之一、《中国作家》副主编杨志广先生说,他们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个办公室上过班),《最后一个匈奴》北京研讨会他的发言,《大平原》研讨会他的发言,前不久的《中亚往事》北京研讨会他的发言。尤其是,2023年北京图书博览会期间,陕师大出版社设的“纪念《最后一个匈奴》出版三十周年”对话会现场,白烨先生作为特邀嘉宾,与我的那一场对话。在与先生的对话活动中,我强烈地感受到了文学的庄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我的文学生涯那些重要的节点,白烨先生总是作为最重要的人物,在最重要的场面出现,并且掷地有声,说出最重要的话。白烨先生是陕西黄陵县人,他的老家可能在店头、双龙一带。他的哥哥叫张宏霖,曾经做过延安地委副市长。我们也熟。我一九九三年到一九九五年曾经在黄陵挂职过县委副书记,因此对黄陵还是有一些感情的。感谢陕师大出版社,在为阎纲先生出了《我在场》单行本以后,又为白烨先生出了《从高原到高峰》这本书。我想,这是陕西出版界以及陕西文坛,对这些驻京的陕西籍文化人的一种感恩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