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7日
渭南市合阳县:葫芦雕刻“指尖手艺”成了“富民产业”
   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高盼成 通讯员 王丹晴 王沛琪)黄河岸边洽川湿地,青藤缠绕的葫芦在风中轻轻摆动,这些承载着“福禄”美好寓意的果实,在省级非遗传承人宋朋杰的刻刀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宋朋杰不仅将始于清代的洽川葫芦雕刻技艺成功推入省级非遗名录,更以葫芦为媒介,为合阳县打造文化强县注入了鲜活的能量。
  自7岁起,宋朋杰便跟随爷爷学习葫芦雕刻,20 余年深耕不辍。他勇于突破技艺边界,独创了四圈镂空技法,并全国首创出葫芦艺术灯。雕刻内容也从传统的花鸟山水拓展至历史人物、诗词书法,使葫芦成为承载地方文化的“活载体”。
  2024年,他创作的《天作之合》葫芦灯荣获陕西省非遗文创大赛最佳作品奖,灯上交颈的天鹅造型,将合阳“情诗之源”的文化底蕴生动展现,成为非遗创新的典范之作。
  合阳县文化和旅游局非遗股股长史沛鸿高度评价道:“宋朋杰用 20 多年的坚守,将渭北葫芦从县级项目逐步推至市级、省级非遗,为合阳非遗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产业赋能方面,宋朋杰秉持“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要让它在乡土里长出致富的根”的理念,牵头成立了洽川葫芦种植合作社,构建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将散户种植整合为规模化产业。经过雕刻技艺的加持,原本几十元的葫芦身价倍增,能卖到几百甚至上千元。合作社从最初的2名传承人发展至 140 余人的团队,累计培训学员遍布10 多个省市。其中,32 位残疾匠人年均增收超过3.2万元,周边 600余户群众受益,合作社年产值达 500多万元。如今,洽川葫芦灯更是远销美国、日本、迪拜等国,“指尖手艺”真正变成了“富民产业”。
  在文化铸魂方面,洽川葫芦已与剪纸、面花并称为合阳“非遗三宝”,成为文旅融合的核心 IP。非遗研学活动如火如荼,累计接待1万余人次;“非遗进校园”活动每周开展5次,培训学生超3万人次。
  “葫芦是黄河文化的根与魂,刻着合阳的历史,如今已成为合阳人的文化自信标识。”宋朋杰表示。从技艺传承到产业振兴,从文化输出到民生改善,一只小小的葫芦,串联起了合阳建设文化强县的生动实践,也孕育着非遗传承、乡村振兴的无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