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日起,由靖边县博物馆、统万城遗址博物馆主办的“金戈铁马·物阜民丰”靖边出土历代青铜文物特展,在陕西靖边统万城遗址博物馆开展。展览以“军事—经济—生活”三大单元串联百余件青铜文物,生动展现靖边千年边塞文明。国庆假期,展览共接待游客超7000人次,成为当地文化热点。
三维脉络串联历史青铜文物讲述边塞故事
此次展览突破传统模式,以“军事—经济—生活”三大主题单元,系统呈现靖边作为古代边塞重镇的历史演变。
在军事单元“边塞烽烟·戈弩峥嵘”,陈列着战国至明清时期的青铜兵器。10月2日上午,统万城遗址博物馆内人头攒动,讲解员梁子娟对游客们介绍:“很多人来之前,对靖边的印象可能只停留在‘古战场’,觉得这里满是刀光剑影。但通过这个展览,大家会发现,靖边不只是征战之地,更是中原王朝防御体系里的重要节点。”
顺着她手指方向,展柜里陈列的从战国到明清时期的青铜兵器令人瞩目。早期铜戈线条古朴,刃口虽已斑驳,却仍能想见当年的锋利;一旁的箭镞样式各异,有的带着倒钩,有的箭头呈菱形,尽显古人的军事智慧;后期的铜弩机更为精巧,复杂的机械结构让人惊叹兵器工艺的进步。这些兵器通过巧妙陈列布局,勾勒出清晰的历史脉络,从零散军事据点到重要战略枢纽,靖边的军事地位变迁,就藏在这些青铜器物的演变里。
统万城景区负责人刘志强表示:“我们特意把兵器展放在统万城遗址博物馆,就是想让游客明白,这些青铜器物不是孤立的‘古董’,而是古代防御体系的实物见证。”来自西安的张亮站在铜弩机展柜前看得入神,感慨道:“以前读历史,知道古代将士出塞征战很壮烈,却不清楚作战地理背景。今天看到这些青铜兵器,再联想到统万城的防御设施,才真正明白靖边在古代军事中的重要性,这里不只是打仗的地方,更是守护中原的‘门户’。这次展览让历史从书本里‘走’了出来,变得可触可感。”
经济单元“泉布流通·百业熙攘”,展示了历代青铜钱币。这里的焦点并非钱文的字体、钱币的形制,而是通过考古发现的贸易痕迹,还原靖边作为“东西交通要道”的经济价值。展柜旁说明牌写道:“靖边地处中原与草原交界地带,历代都是‘胡汉互市’重要场所。考古发现,这里曾出土过来自中原的丝绸、南方的瓷器,也有草原民族的金银器、皮革制品,而青铜钱币则是这些贸易往来的‘见证者’。”
来自北京的游客李艳仔细读着文字,看着展柜里的开元通宝惊喜地说:“以前总觉得边塞地区经济落后,没想到千年前这里就有这么活跃的贸易!这枚开元通宝,说不定当年就曾被商人带着,从长安出发,一路来到靖边,又转到草原部落手里。”这些小小的青铜钱币,宛如“时光邮差”,带着千年前的经济故事,呈现在现代人面前。
生活单元“民生百态”,以铜镜、铜釜等生活器物,展现边塞军民日常生活。该单元以“对美追求”“日常生活”“夜间场景”为主题分类。“对美追求”展区里,一面唐代铜镜虽失去光泽,但镜背上的缠枝莲纹依旧清晰,能想见当年女子对着它梳妆的模样;“日常生活”展区的铜釜,腹部微微鼓起,模仿农耕社会陶釜形制,让人联想到一家人围坐用它煮饭菜的温馨场景;“夜间场景”展区的铜灯,灯座设计成动物造型,既实用又可爱,仿佛能看到夜晚人们点亮铜灯,在灯下读书、缝补的画面。
来自马来西亚的游客刘国华带着孩子在铜镜展柜前驻足,他说:“以前给孩子讲中国边塞诗词,总绕不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和战争的悲壮,而这次展览让孩子看到,中国古人在边塞不仅有征战,也有‘爱美’需求,也有普通生活。”孩子还指着铜灯好奇地问:“爸爸,古人晚上是不是就用这个‘小台灯’看书呀?”这样的展览让历史变得鲜活有趣,也让孩子对中国文化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见证民族融合文物再现历史 在众多展品中,部分展品兼具农耕与草原文明特征,成为千年文明交融的直接物证。
在“边塞烽烟·戈弩峥嵘”单元的独立展柜里,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戈柄残件静静躺着。其上纹饰极具冲击力,细密线条层层叠叠,勾勒出规整的几何图案,尽显中原礼制美学的端庄;而柄端兽首造型则棱角分明、双目圆睁,带着北方草原器物的粗犷张力。梁子娟介绍:“陕北地区历来是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交汇地带,这里青铜器有‘双重性格’,容器类多承继殷墟文化传统,规矩典雅;而兵器与用具却带着浓郁的北方草原色彩,豪放大气。”
不远处“民生百态”展区,一件汉代铜釜同样展现出这种“双重性格”。铜釜腹部鼓鼓,是典型农耕社会陶釜形制,方便炖煮食物,但仔细观察,其耳部装饰着绳纹与兽面纹,这些都是游牧民族常用纹饰,两种文化元素在这件铜釜上完美融合。梁子娟解释:“古代生活在靖边的人们,既有农耕民族生活习惯,也受到草原民族文化影响,这些都反映在他们使用的器物上。”
这些带着“双重性格”的青铜器物,让游客对“文明交融”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来自上海的王女士说:“以前觉得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是‘对立’的,但看了这些青铜器才明白,它们其实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就像这件铜釜,既有中原的实用性,又有草原的装饰特色,很有意思。”
探索“靖边方案”破解文博资源不均困境 此次展览结合统万城遗址的历史背景与靖边县博物馆的馆藏资源,形成“文物+场景”的深度对话,增强观展沉浸感。
熟悉靖边文博资源的人都知道,靖边县博物馆作为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积累了丰富的青铜文物馆藏,不乏战国、汉代珍品,但受场馆规模与展示空间限制,很多珍贵文物长期无法与公众见面。而统万城遗址博物馆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品牌优势,拥有独特的遗址场景资源与稳定的游客流量,但常设文物展品数量有限,难以满足游客深度文化体验需求。
刘志强表示:“这次两馆合作,形成了‘文物资源+场景优势’的黄金组合。靖边县博物馆青铜珍品,借助统万城历史场景‘活’了起来,游客看到铜戈,会联想到统万城防御工事;看到铜釜,会想到古代城里生活的人们。而统万城遗址也因这些珍贵文物入驻,实现从‘遗址观光’到‘文化深度体验’的升级。”
事实证明,这种“遗址+文物”模式深受游客欢迎。据统万城遗址博物馆统计,国庆假期,“金戈铁马·物阜民丰”特展接待游客超7000人次,不少游客专门为看展览而来。来自宁夏的游客周宁说:“以前来统万城,就是看看古城墙,拍拍照,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次有了青铜特展,感觉和这座古城距离拉近了,通过文物能想象出千年前这里的生活场景,更懂这座城的历史价值。”
国庆期间,配套活动“边塞历史小课堂”吸引众多游客参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化身“历史老师”,带着游客近距离观察青铜器物,讲解背后故事。他们拿着放大镜,让孩子们看铜戈上的纹饰;模仿古代士兵动作,演示铜弩机使用原理;教孩子们辨认不同朝代钱币,让他们在互动中感受历史魅力。
据了解,“金戈铁马·物阜民丰”靖边出土历代青铜文物特展将展至11月30日。未来,靖边县将继续推出此类文物展览,让更多文物“活”起来,走进公众视野,传承中华文明。具体规划包括开展巡展,让靖边的青铜文物走出本地,走向更广阔的地区,让更多人有机会领略靖边千年边塞文明的魅力;同时,推进数字化展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搭建线上展览平台,使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也能通过网络,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物之美与历史文化的厚重。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扩大文化影响力,让中华文明的基因在更广泛的人群中传承和发展。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燕郡 通讯员 白凌燕 赵瑞先
本版图片由白凌燕、赵瑞先拍摄